音樂律動早期療育良方兩專家分授秘訣
記者/報導
金門縣早期療育專業人員研習訓練,有請環球技術學院韋淑明老師抵金說明音樂及舞蹈治療,不僅可用於特殊教育一般班級教育也適用,計有近四十位幼教老師以及相關從業人員與會,現在聆聽理論與實務分析,並親自體驗音樂舞蹈律動,了解如何帶領孩子進入學習領域中。
由縣府社會局主辦、金門縣早療聯合服務中心承辦的「九十六年度金門縣早期療育專業人員訓練」昨起假衛生行政大樓三樓舉行,對象為幼教老師、特教人員以及相關從業人員。
會中邀請環球技術學院韋淑明老師抵金分享,家長、教師如何從團體互動中,帶領孩子進入學習情境,期間也舉許多個案分析,讓與會人員更了解遇到反抗學習的孩子時,應如何從自身做起影響孩子,引領他們從音樂、律動中,融入團體學習中。
韋淑明表示,由班級亦或團體活動中觀察,孩子自聽到音樂會產生肢體自然的律動,不一定侷限從舞蹈動作表達出來,有時也會從眨眼、點頭等傳遞訊息,而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團體活動有助於雙方的學習。
韋淑明也提出,在親子、團體律動中,家長以及老師的投入程度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參與度,因此,建議大家與孩子參與團體學習時,應從自我投入做起,有助於家長、孩子、老師間的良好關係建立以及良好社會性的養成,並可藉由活動帶領孩子走出去。
音樂可以陶冶性情;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這是一般大眾耳熟能詳的普世觀念,而其實音樂也是一切教學法的基礎,昨日,韋叔明引用專家的研究所成做以上表示。
她指出,音樂的最基本原動力來自於節奏,而carl orffi音樂教育家曾指出,教學法是奠基於音樂與語言、動作,其發展是密不可分的;而且音樂律動和生活是脫離不了關係,並且引用相關研究說明,音樂律動有助於孩子的學習。
韋淑明也說,幼稚教育工作首要教育家長,成功與否將影響孩子的學習成長;另外,從團體活動中,透過音樂律動和團性,讓參與的孩子學習輪流、等待、分享,這是無形中的學習,其影響也是日漸累積的。
另外,在團體學習中,親子與會,家長的分心會影響孩子學習,大人投入多寡對孩子而言非常重要;家長亦或老師應在孩子有歧異學習行為時,堅持到底,引領孩子走入大家的學習課程中。
昨日在基礎理論分析後,韋淑明也帶領與會人員進行律動,簡單的幾個動作結合適宜音樂,伸展動作、提拉姿勢等,讓與會人員感受音樂和動作是成套的;而韋淑明則分析指出,同樣的音樂可以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家長可以從音樂編舞帶領孩子學習;但在與孩子從事律動時首重暖身,以防傷害的發生。帶領其感受音樂性,從聽音樂跟著律動,帶動接續學習。
記者張建騰/金沙報導
不要有「大隻雞慢啼」的想法!來自台北的幼教教師林玉寶昨在「優質保母、快樂寶貝」系列講座中,提醒學員重視早期療育。
林玉寶表示,現在社會,父母工作繁忙,親子互動不足,讓電視當保母的情形很普遍,但嬰幼兒出現語言發展遲緩或感覺統合不協調的機率也越來越高。
當孩子異於常人時,父母親不要有「大隻雞慢啼」或孩子比較「文靜」的想法,應該帶孩子去看小兒復健科或心智科。
她說,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不會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否則就有積重難返的遺憾。
林玉寶昨天是以「嬰幼兒發展與學習」為題開講;她表示,嬰幼兒的學習,仰賴照顧者的引導;在引導的過程,可以製作簡易的玩具。例如,想要讓二、三月大的嬰幼兒揮動手腳,可以製作鈴鐺,繫在手腳,如此一來,寶寶為了聽聲音,就會有運動的慾望。此外,用一只三塊錢的工作手套,就可以做出一張臉,讓寶寶辨識五官、頭髮和臉面。二個月大的寶寶,就已經可以記住照顧者的臉。
「優質保母、快樂寶貝」系列講座是由金門縣政府社會局委託私立寶貝園地托兒所辦理。這一系列的講座,是社會局推動「社區保母系統計畫」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