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縣長:小三通對政府猶如雞肋

李縣長:小三通對政府猶如雞肋
「小三通試辦六週年研討會」昨日上午九時起在國立金門技術學院國際事務系舉行開幕典禮,縣長李炷烽在專題報告中指出金門小三通對政府來說猶如雞肋、私生子,再次強調只有和平才有未來,能夠安定才可發展,希望這項祈求能夠贏得兩岸政府共同的宗旨,也提醒一起來關心離島偏遠的這些弱勢族群。
縣長李炷烽昨日在專題報告中,就小三通實施至今屆滿二千多個日子所辦理這項研討會,一方面從學術觀點出發,二方面包括海基會及兩岸各界,都有許多的看法來探討。對於這次發表的論文討論的結果,期待為兩岸在金門小三通的具體溝通上能獲得進一步的進展。
李縣長指出,開放小三通是來自於離島建設條例第八條,早在八十二年就有許多立法委員在立法院補充立法工作,也經歷許多波折直到八十九年才有所進展,以作為一位立法工作的參與者,也是立法授權政策推動者,當時從學理上沒有很多時論,基本上從兩岸政府的觀察及金門鄉親的感受,對小三通體會非常深刻。
李縣長說,小三通對政府來說應該是一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從八十九年三月廿一日所通過的法令,這個法令當值政權輪替、青黃不接時被通過後公布,直到九十年元旦才展開破冰之旅,當時在推動過程中也前往北京和高層多次表達協商,台灣通過這項法令對金門鄉親是多麼的期待,起初對所提兩門對開、兩馬先行主張原先存有疑慮,最後慶幸台灣政府總算也有回應,若大陸不做積極的回應將讓人民失望。
李縣長也提出九十年元旦小三通試航政策是政府所期待,雖在草率通過,因此當時小三通是一個單項,專案,只能團進團出,不能作到真正的小三通,所謂「通」是有來有往、有去有回,現在大陸還有許多金門鄉親滯留在大陸半世紀無法返回故鄉。
金門實施小三通六年來,地方政府扮演一個私生子的角色,好比是雞肋,棄之可惜,對小三通也沒有多大期待。李縣長也談及金門日報副刊所連載「金門共和國獨立日記」,這篇文章能委婉含蓄,堅定表達出金門人對實施小三通六年的感受。因為金門這個雞肋在大陸方面是不敢要,台灣不想要,因為大陸方面認為沒有金、馬問題,唯獨有台灣問題存在。因為金門和大陸接近時表示台灣和大陸關係接近,大陸對金門可說是明的不敢要,想要是給自己添麻煩,帶來更複雜的台灣問題,而台灣方面是不敢說不要金門,可是又不想要,因為從各方面來看,對於小三通成敗內心也有所感受。因此兩岸政府領導者對這項「和平協議」是否可行,因為和平是未來人類追求的一項,只有和平才有未來,能夠安定才可發展。
李縣長也指出去年六月在縣議會專題報告有關「金門作為一國兩制試驗區」議題,希望讓金門跳脫統獨,走出自己的方向,但是引起討論正反意見多有,但一國兩制議題金門人是司空見慣,想想過去所經歷的大小戰役,早期軍事管制、其次的戰地政務,到現在的小三通實驗區,沒有什麼好害怕,只是台灣當局對金馬所採取不同的措施、政策,希望以金馬交流平台所經營優勢與需求,共同為金馬來構思。同時再次表達金門人追求和平、安定的心願,希望這項祈求能夠贏得兩岸政府共同的宗旨,也提醒一起來關心離島偏遠的這些弱勢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