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立委選戰李沃士主打大學城政見
「一個學生抵三個兵,大學城創造金門新經濟」是李沃士議員參選立委的政見,也是金門面臨部隊撤防後,失去經濟發展核心時重新建構的方法,透過大學城的建設,引入新的常駐人口,支撐金門一直以來倚賴部隊而發展起來的民生消費型商業。
議員李沃士指出,金門,在所有的觀光導覽以及歷史介紹當中,常會用「文風鼎盛」來形容金門的特色,曾幾何時由於戰爭的踐踏,致使金門成為一個「戰地」,更諷刺的,金門的鄉親們還得挨著金戈鐵馬的部隊邊上生活。中央政府在沒有配套措施的情況下,逕自將駐金軍隊從十萬餘人陸續撤離到現在數千之數,以致半世紀以來維持金門經濟命脈的軍人們,一下子被中央抽空,造成金門產業空洞化,鄉親五十年來賴以生活的經濟來源也被搬空。
到這時,金門人才發現,原來金門在兩岸阻隔的半個世紀內,整個經濟的發展早已形成封閉型民生消費模式,當提供這種經濟結構運轉主要社群─軍隊離開,金門商業經濟馬上失去繼續運轉下去的支柱。因此,在金門看不到一家麥當勞、肯德基,金門鄉親只能藉著回台返金之機,提著購買的兩桶「家庭號肯德基」在松山機場的候機室內等飛機,更尤甚者,連以平價著稱的「上光眼鏡」都無法在金門生存下去。
目前金門號稱有八萬餘人設籍,但實際上都是假象,設籍者約四成到五成是台商、台生,為方便小三通來往兩岸的「寄居戶」,這對金門本地的消費經濟貢獻很小,李沃士認為,要讓實際只有四、五萬人居住的金門消費產業起死回生,只有想辦法引入更多的常住人口,填補阿兵哥撤離以後所留下的商業經濟空洞。
而「大學城」的構想,正是李沃士發現能讓金門在最短時間,引進消費人口的方法。短期而言,過去阿兵哥的消費能力與消費頻率,只要建立一個容納一萬到一萬五名學生的大學城,再加上教職員數量,能夠為金門帶來二萬以上的常駐人口,如此就能夠填補十萬大軍撤離失去的商業產值。
他進一步指出,過去阿兵哥在金門當地的消費,一個月大概就只有七到八天,一個月能夠消費的金額大約是三千元左右。倘若大學城內的大學生、研究生、教職員,每天都能夠在金門消費的話,若以在外求學學生每個月在就學地生活消費在一萬到一萬五千左右者,「一個學生抵三個兵」則是一點都不難實現的願望。
再以中程目標來說,若有萬計個學生住在金門四年到六年,學校就得聘相當數量的教、職員,而這些人必定成為金門常住人口,許多金門優秀教授鄉賢,也可因此找到一條回家的路,又因維持學校的運作,產生就業及商業機會,為金門的商業結構創造一個可長可久的型態。另一方面,有了這樣一批高素質的「新移民」移入,除可充實與填補經濟漏洞,也為金門的人口素質結構注入新血。
就長程而言,金門是兩岸的樞紐,只要在兩岸小三通施行細則裡,加入一條「大陸學生來金就學」,為金門開啟大陸學生來金受高等教育的「門」,除將對金門經濟發展有所助益,讓兩岸關係突破上,創造一個可行的平台,讓金門成為兩岸和平相處的重要槓桿。
實現金門大學城有三個步驟,李沃士指出,首先,爭取將金門技術學院升格為金門大學,校本部仍保留在金城地區外,再陸續以金沙地區為據點,成立能容納五千名學生的第二分部以及在金湖地區第二士校成立容納至少三千人的第三分部,如此一來,即可藉由擴大在金留學的學生數量,完全取代原駐軍流失的消費人口。
其次,引進台灣知名大學,如台灣大學、成功大學、清華大學等名校來金設立分部,吸納在台名校優秀學生,在金門接受高等教育後,畢業後留在金門發展,彌補金門長期人才流失的缺憾外,也能保障金門籍學生長期以來缺乏進入知名優秀學校的權利。
最後,讓大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等名校來金設立分校,讓不願意漂洋過海或過不慣大陸生活,但卻嚮往獲得大陸名校文憑與教育資源的台生,能夠有兩全其美的選擇,在金門就讀大陸名校,常住金門後,促進金門經濟消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