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儉省吃儉用樂善好施
儉吃儉用名「秀儉」,愛國愛鄉實「推愛」;百元千元湊兩萬,輕財樂施真慷慨!七十歲的阿婆陳秀儉,把一年來省吃儉用存起來的兩萬元,捐給多年國小。
看到一張張的「孫中山」,多年國小的校長和老師們都覺得很感動。百元鈔千元鈔不會開口,但卻傳達了老人家「積善」樂施的心意。
陳秀儉表示,她是一個老人家,賺不了多少錢,「儉吃儉用」;每一筆捐出去的錢,都是慢慢存起的。這次是捐給學校,以前則捐過寺廟或法會。
她表示,她受到父親陳為邦的影響,從小就知道應該愛國。她父親陳為邦曾經講她祖父陳金塔的故事給她聽。據她的轉述,祖父陳金塔是菲律賓的華僑,也是當地國民黨某黨部的「主席」。當年,國父孫中山過世時,陳金塔年歲已大,不宜舟車勞頓,曾派陳為邦代他到南京紫金山去送葬。陳家原本留有送國父時的相片,後來已毀於「弄拱」(砲戰的金門話)。
十二歲時,陳秀儉曾上了一年的小學,唸完了「四冊」課本,但第二年唸了三冊之就就輟學了;因此,她雖然不會寫字,但卻看得懂字。
她的娘家在洋山,從小就要擔菜去沙美巿場販賣;從沙美步行來到洋山之後,還要再擔青蚵去沙美賣;賣完之後,又再回洋山擔魚去賣。通常凌晨三點就得上路,兩往三回。有時為了多賺兩角,還要徒步走到山外巿場。
二十歲時,她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給了丈夫王玉林(已故)。拜堂當天,她才第一次與新郎見面,從此則「嫁雞隨雞飛,嫁狗隨狗走」,同甘共苦。|以前的新娘子大多是這樣的。由於婚事是父母之命,即使在何厝「內家」有什麼委曲,她也絕對不敢回洋山「外家」去哭訴。
陳秀儉回憶說:我這一世人算是可憐的,不管砲彈怎麼落,該做的事都不會因此不用做,總是在「鑽砲隙」中完成。有一次在擔菜往山外的途中,連菜帶人摔入戰壕溝,勉強賣完菜,回到家裡,腳就不聽使喚了:::。
十六歲起,她就參加了婦女隊,學習救傷和打繃帶,還當了班長。每次集訓的前一夜,婦女就要集中「睏堆」;為了慶祝國慶,還得一次又一次地參加操演。在她看來,現在的阿兵哥的,比當年的民防隊的,還要輕鬆多了。
嫁為人婦後,她不但要拿鋤頭還要兼做家事。她的婆婆自小被訓練刺繡、做女紅,什麼美美的東西都能做|她其實是忠厚的長者,但因為不會煮,不會洗,不會掃,因此做媳婦的就必須內外兼顧|從田地回來之後,才開始燒飯。
民國六十六年,她和丈夫響應縣政府的號召,到裕民農莊開墾。沒想到這裡的田土,竟遠不如何厝。當時,政府貸給他們二十五萬元;他們沒有錢可以添湊,只蓋了一樓的平房;還了十五年,才把貸款還完。她說,沒想到在何厝的田裡拖(磨)不夠,還得到裕民來繼續拖。
從五歲到如今,陳秀儉沒有一天不是在克苦耐勞;還好,八個兒子長大後,都有了收入,生活比以前好過多了。
如今,她在農莊中養雞,養牛,種菜,有時還要兼做女乩童。她家供有九天玄女、水府玄女、莊府夫人等神祇。降乩時唱起入花園的調子,有些悅耳,有些神祕。這個人神之間的媒介,她已做了三十年。
阿婆的孫子王瑞兆目前是多年國小的學生。多年國小校長黃奕展和主任劉界宏表示,阿婆的錢有一半是百元鈔票,一半是千元和五百元鈔票,看樣子就知道是存了一段時間。
在陳秀儉的家中,掛有幾幀獎狀,有模範徵屬,也有模範母親。陳秀儉表示,她攢錢攢得不多,也不快,但卻喜歡盡一己之力,多做一些善事。多年國小是他四個兒子的啟蒙學校;她感激這個學校能把孩子教得規規矩矩的,因此就捐助了兩萬元,表示一點心意。她說,她要一整年,才存到這兩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