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天廳走過風華歲月

擎天廳走過風華歲月
擎天廳曾經是將星雲集、英豪聚集的講武場,曾經是金門軍事上的最高指揮所-它是太武山底腹,一座以人工開鑿的大石窟;高度約達十一公尺,長度約有五十公尺,寬度約為十八公尺;內部設有七百七十五個席位,是一座可容千人立足的大型禮堂。
根據金防部的解說,擎天廳是奉「先總統蔣公」(中華民國行憲後第一任總統蔣中正先生)的指示,於民國五十一年十一月二日動工。
負責開鑿任務的將領是當時擔任陸軍六十九師師長的顏子濬將軍。顏子濬率官兵千餘人,採三班制,不分晝夜地趕工,並在民國五十二年七月完成了擎天廳的開闢。前後費時不到一年。
為擎天廳工程提供工程技術指導的人,則是當時擔任國立成功大學工學院長的羅雲平教授。羅雲平後來曾任成功大學校長及教育部部長。
擎天廳完工之後,蔣中正總統在岩壁題字,命名為「擎天廳」;藉以勉勵官兵弟兄「人定勝天」!擎天就是「托天」或「舉天」的意思,比喻本領很大。
早期,在戰爭時期,擎天廳曾經是軍事上的最高指揮所,也曾做為傷患收容所;後來,則轉做官兵休閒娛樂場所,可欣賞勞軍表演或播放電影。
擎天廳是用炸藥和簡單的機械工具開鑿而成,寬廣高大的廳堂,不見任何一根樑柱支撐,顯得格外雄偉壯觀。花崗石的岩壁,密度比一般大理石大上三倍。石壁虯蟠的紋理、尖尖稜稜,顯示出巧奪天工的氣勢;鑽鑿的斧痕,凹凹凸凸,紀錄了軍士們的堅苦卓絕。
岩壁外圍,用白色的花格磚築成牆垣,避免銳石傷人,卻也因此吸納了洞中的迴音,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