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縣長:中央應檢討不合時宜政策開放中轉
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系大四學生董欣龍、簡庭聿,為參加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舉辦的「2007兩岸交流映象獎」競賽徵件,昨日上午專程前往金門縣政府以小三通相關議題專訪縣長李炷烽。李炷烽強調,中央應檢討不合時宜政策,開放中轉,把金門做為兩岸交流平台,善用小三通資源,做為未來推動大三通的借鏡。
李炷烽指出,民國八十九年四月五日政府頒布「離島建設條例」,該條例中第十八條規定,賦予金門、馬祖得先試辦與大陸直接通航之法源依據;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試辦金門馬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也公布實施,政府決定自民國九十年起開辦兩岸「小三通」。
他指出,自己是這項政策的制定、推動、執行者之一,由於地方積極的溝通兩岸,讓小三通才能真正實現、開通。而在大陸沒有金馬問題,只有台灣問題的思維前提下,為了小三通的開通,他個人前後三次到上海會見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以及二次前往北京見過大陸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希望大陸當局考量人性及人道需求,並充份了解地方需求,而排除台灣當局政治運作企圖,終促成小三通的在九十年一月二日正式啟動。
李炷烽表示,小三通試辦至今即將屆滿七年,試辦至今對金門大部人來說,感覺不滿意。但獲益最大的是在大陸投資的台商,相對也為金門開啟另一扇窗和拓大視野。只是中央未以金門具有的地理優勢,未開放中轉的讓國人可以自由選擇取道從金門前往大陸觀光,政府可以讓港澳賺錢,卻不讓金門賺錢,這相當不可思議、也不合理。
他指出,金門過去是軍事重鎮,早期有十萬大軍進駐帶來消費,以及做島上水土保持和綠美化,相對也剝奪金門自行發展的受到限制。在金門如今不能維持過去軍事管制,中央實應有新的政策來彌補撤軍後的溶解。而小三通的上路,從專案到通案,從非定期航班到定期航班,其中,雖事前未得到政府授權,有與對岸簽訂兩門協議,並在事後即以傳真陸委會,沒有這翻折衝,就不能讓小三通逐步開展。
李炷烽也指出,自己就任縣長第三天,就有一位在高雄港務局退休的江西老兵,向他下跪陳情,希望讓小三通適用對象擴大,以免老兵要從台灣回江西,還要浪費很多時間和金錢。對此,他也對民進黨強調轉型正義說法,加以批判。認為國民黨早期執政對金門實施戰地政務,哪是因為當時時局環境險峻的做法,但民進黨執政後,對小三通試辦還是存觀望、遲疑,不開放中轉和擴大適用對象,根本是「五十步笑百步」。
李炷烽並指出,兩岸隔絕、隔閡半世紀,在價值觀和思想、思考上的確不相同,中央如能把金門當作是兩岸交流平台,在制度和行政方針多交流,未來大三通一定能做得更全面和週延。而現階段將金門做為金融特區或先試辦大陸學生來金就讀的地方,相信對帶動教育產業和提昇學術研究,都能起很大的作用。
他同時指出,金門好不容易爭取自大陸進口蔬菜和青果,但中央一味炒作和批評,刻意造成兩岸對立,讓大陸有乾脆停止的考慮。
李炷烽也以投資金門建設,中央部會各自有解讀和說法,是強調有需求才會產生供應。台灣一年有四百多萬觀光客到大陸旅遊,未來兩岸大三通後,即表示兩岸關係更密切、和緩,兩岸飛機可以直來直住,金門前途不在台灣而在大陸。因此,以一年有一千七百萬人次由大陸各地前往廈門旅遊、洽公,如果有一成開放到金門旅遊,絕對能帶動金門的觀光發展。
李炷烽並指出,以金門地理區位的優勢,金門等了兩代,不希望三十年又三十年,金門不要再當芻狗,為台灣犧牲了那麼多,中央應全面看待金門需求和發展,給予金門更多的照顧。而以金門做為兩岸的安全閥、潤滑劑,金門也可以取代港澳功能,但中央寧可相信對岸可以控制的港澳,而不相信自己可以管轄的金門,這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對於台商子女來金就讀政策,李炷烽也指出,開辦之初起先只有二十多人就讀,但現在已增加成長到一百二十幾人,顯示這項政策受到台商的肯定。而金門縣政府也把台商子女當做是金門一份子看待,這項教育投資,所費不多,但卻是金門力量拓展和延伸。
李炷烽並指出,在大陸今年五月份宣布其高中職可以到台灣的大學就讀,但台灣不允許,且大陸也爭取台商子弟留在大陸就讀,我方更應爭取大陸學生來台灣就讀,讓大陸學生將台灣民主法制和社會價值促成在大陸萌芽,並以金門師資整齊、教育健全,社會福利佳,投資教育產業絕對有助金門實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