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色老照片林金榮訴說一段段島鄉往事
「老照片說故事」活動昨日下午假金門縣文化局展開,地區文史工作者林金榮,藉由一張張褪色的老照片,訴說一段段島鄉的記憶往事,帶領滿場的聽眾,重回歷史的原點,去感受金門島的生命故事。
是項活動係由教育部策辦,國立台中圖書館主辦,金門縣文化局承辦,各鄉鎮公所、社區發展協會協辦。
為甚麼要舉行老照片說故事活動?文化局表示,金門的老照片是地區過去的歷史紀錄,對於全縣居民和社區來說,是一種生活印證,一種共同記憶,希望透過該活動,讓社區、居民彼此參與互動,深入認識昔日的家鄉歷史文化,經由許多的老照片史料或故事,讓縣民都能「愛鄉讀鄉」。除了老照片說故事活動,還有親子DIY書籤及鑰匙圈製作教學。
在昨日首場「老照片說故事」活動中,刻正於文化局舉辦藝術個展的旅新加坡藝術家莊心珍也出席參加。
林金榮表示,透過老照片,可以讓大家「穿越時空看家園」,因為每張照片都經過空間的轉化,也都經過一個歷史的洪流,可以讓後輩看到島鄉共同的記憶。
「落番」,是早年金門父老無法掙脫的宿命,島鄉貧瘠,出外下南洋謀生,成了一家老小的希望所繫,年輕的金門子弟,帶著簡單的行囊,以僅有的青春,展開與天與地相搏的血淚爭鬥。林金榮搭配各種落番照片,按照年代更迭,用俚語歌謠唱出「落番三部曲」-相招到番邦、開航、龜裏生活。
「相招到番邦」,描述金門僑親落番移民的心路歷程。「相招到番邦、目屎流規港,出外無好趁,無去(口母)知空,一日過一日,囝仔變大人,批信(口母)不敢寄,心頭掛石枋」。年輕的父老們淚別親人,為生活相偕到南洋,才知道他鄉歲月艱難,大部分出洋客,無法衣錦榮歸,只能無奈地客死他鄉。
「開航」,則說盡金門僑眷目送親人遠行的不忍心情及祝願。「歡喜船入港,隔暝就開航;悲傷船入港,阮君出洋人。一位過一位,何時再作堆;目(目周)看港水,看君船卜開。相對流目屎,事出無可奈;船到靠番邦,批信緊寄來。君去暗自怨,暝日心焦煩;今日那即款,月缺幾時圓」。
決定出洋後,抵達人生地不熟的南洋島地,許多的金門鄉親,只好出賣勞力,勤做苦工,棲身於簡陋的「咕哩間」(龜裏間),省吃儉用,「龜裏詩」,就是清代金門籍舉人林豪在南洋親身目睹之後,所寫下的出洋鄉親艱困的生活面貌。「揮汗汗如水,拭面面如鬼。看看四點餘,洗浴換衣履。躍入龜窩中,醉臥殘花裡」。
一生打拚,極少數小有成就的,有幸返回家鄉,攜物帶錢,重見親人,「番客歌」這樣寫著,「去番邦,雙手掛兩片薑;回唐山,三斗籠兩皮箱」。但是,「六死三生一回頭」,能落葉歸根的,少之又少,歸鄉路,路迢迢。
除了少數落番照片,也有不少屬於島鄉的記憶往事。
參加民防訓練後的青春女子,燙著爆炸頭,腳穿繡花紅布鞋,帶著羞澀的青春模樣,合影留念。
西門外武廟前,早年提供軍公教日用品的點券部猶在,榕樹下,三三兩兩,閒坐著等待打工的人們。
「有風駛帆,無風駛郎」,早年風帆點點的同安渡頭、金門海域,如今不復見。
以前稱為「台哥搭」(痲瘋礁)的建功嶼,後頭有大片的蚵田,滄海桑田,蚵田似乎被時間慢慢蒸發了。
馬伕淚碑石,祭悼的是當年為日軍所迫、流離他鄉的孤單靈魂。民國三十四年四月,被日軍強徵的金門馬伕,由同安渡頭揮別家人,從此踏上命運的不歸路。流離大陸,一路被盟軍轟炸,倖存的,又被當做漢奸,四處逃竄,或成失根的蘭花,或客死異鄉。單薄的馬伕淚石碑,如何承載亂世下,這無止無境的悲情與怨懟?
南門街一帶,早期防盜的隘門,一一被剷除,連同記憶也一併化為塵土,承平的日子太久,有誰還能體會當年的兵荒馬亂?
模範街與吧薩相連的磚紅色拱門,草率拆除,與歷史聯繫的記憶臍帶,自此被剪斷。
昔日的莒光樓,松柏參天,少了松林的戰地地標,也失去原有的地景風貌。孩童時期猶在的浯江溪、九曲橋、有著長頸鹿塑像的兒童樂園,現在都消失了,不是加了蓋變停車場,就是被無情拆除,掃入記憶中。只是,被歲月蝕化了的記憶,又能持續多久?
除昨日下午二時至五時這一場次,文化局指出,另外還安排下鄉前往各鄉鎮舉行多場次的「老照片說故事」活動,包括:今(二)日下午二時至五時,金寧鄉圖書館;五日晚間七時至十時,浦邊社區發展協會;六日晚間七時至十時,太武社區發展協會;七日晚間七時至十時,民生社區發展協會;九日,上午九時至十二時,金湖鎮圖書館;下午二時至五時,金沙鎮圖書館;十日晚間七時至十時,榜林村龍門社區發展協會;十五日,上午九時至十二時,烈嶼鄉圖書館;下午二時至五時,東坑社區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