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近血緣親金廈文友浯島喜相逢
廈門市集美區委員會常委、宣傳部長林朝暉、集美報社社長暨總編輯王文津等人日前來金參訪,並與金門縣寫作協會會面交流,理事長楊清國希望透過金廈兩地的文化交流,聯繫促進兩岸人民的情誼,讓金廈文學發展開花結果。
在場歡迎並參與交流的金門縣寫作協會理監事、成員包括:總幹事陳秀竹、許能麗、許雲英、陳水芳、許維權、王先正、王建裕等多人。
金門縣寫作協會理事長楊清國表示,金門與廈門一水之隔,血脈相連,體現了地緣近、血緣親、文緣通、史緣久、俗緣同、神緣合、商緣好的歷史事實。隨著兩岸經濟交流頻繁,兩岸文化交流日趨迫切,兩地的民間寫作社團,都希望致力共同的文學創作與發展,因此,除了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外,也互結姊妹會,以加強交流需求。
楊清國指出,金門縣寫作協會已多次前往包括廈門、集美、同安等處的福建地區,與當地進行文學、文化交流與座談,他感謝上一次廈門、集美行,受到廈門市集美區宣傳部長林朝暉及廈門市文聯副主席張萍、廈門市作家協會主席陳元麟、廈門市副部長林書春等人熱情款待,還帶領金門縣寫作協會成員參觀廈門市環島路書法廣場與音樂廣場,以及參觀集美區佔地六點七六平方公里的「園博園」園區(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公園)等各項建設。
廈門「園博園」園區位於廈門杏林灣西南側,園區南面、西面和北面分別被集杏海堤、杏林北環路、杏北路所包圍,東南是水域,園區北與規劃的集美大學城隔灣相望,東西面水,南側是蔚藍大海,遠處是郁郁青山,優越的自然景觀條件為廈門2007第六屆園博會提供了與歷屆不相同的特色景觀環境。
據瞭解,中國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從1997年起,每兩年一屆,先後在大連、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功舉辦了五屆,廈門是第六屆。中國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會期通常為六個月,每屆都吸引數百萬的參觀人潮。
廈門市集美區委員會常委、宣傳部長林朝暉很高興有機會和金門文友相會,也希望未來能持續加強與金門地區的文化交流。
集美報社社長暨總編輯王文津則介紹「集美報」的發行狀況,王文津表示,該報係周報性質,一九九七年創刊,今年為創刊十周年,該報為政府出資,目前發行數目約為二萬份,是福建省的僑報,共有四個版面,主要是針對旅外的十多萬集美鄉親、廈門本地讀者發行,報導內容以集美地方、僑鄉風情、建設情況、集美台商動態為主。
王文津說明,在大陸2000多種報紙中,僑刊鄉訊堪稱獨樹一幟,它沒有黨報、機關報的權威,沒有都市報、生活報的熱門,也沒有晚報等的刺激,但它卻有眾多媒體不能代替的對外宣傳功能,擁有眾多的海外讀者|僑胞和鄉親,也是僑鄉的精神食糧。
王文津表示,集美,是大陸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的故鄉,是廈門經濟特區的重地,有陳嘉庚創辦的集美學村,有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國家級台商投資區,有閩台農業試驗基地。因應創刊的「集美報」是僑刊鄉訊,剛開始,和其他僑刊一樣,甚麼消息都登,包括會議、機關活動等,但後來一再重新定位,體認它的讀者主要是海外集美鄉親和僑鄉群眾,隨著改革開放,海外第三、第四代僑胞不再像老一輩那樣,懷念故鄉的一座橋、一棵樹、一座廟,他們想了解共產黨的政策,了解故鄉的建設,了解改革開放的變化,作為僑刊鄉訊,只有及時介紹改革開放成果、家鄉建設新貌和變化發展,才能滿足海外第三、四代僑胞的求知願望,否則就會失去僑刊鄉訊的獨特功能。
所以,在辦報方面和版面上進行重大改革和創新|即以「立足本地、面向僑台、兼顧各方」十二字為方針。
「立足本地」,就是從僑鄉集美的區情出發,把發生在僑鄉的典型人和事挖掘出來,報導出去,讓海外鄉親了解故鄉現在的情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原先只是一個小漁村,一個小城鎮的集美,已成為廈門經濟特區的一個重要行政區,一個國家級台商投資區。十幾年來800多家外企落戶集美,利用外資達30多億美元,這就是變化發展的集美本地區情。「集美報」即多角度、全方位報導這裡的投資環境、用地政策、產業政策,報導台商在這裡的生活、工作情報,先後推出不同專題,如「外商眼中的集美」、「一方投資熱土」、「台商外企在集美」、「重點建設在集美」、「重點工程追蹤」等,真實、客觀地反映改革開放外資進入後的僑鄉變化。
「面向僑台」,就是要針對海外華僑、台胞的實際需要,進行採訪。也就是說,海外僑胞、台胞想看什麼,想知道什麼,就要登什麼。
「兼顧各方」,也就是要經常研究如何擴大報導面,讓僑鄉群眾和海外鄉親了解故鄉的各方面信息。做到「重大消息及時報、重大活動不漏報,重大題材詳細報」。
王文津認為,小報也可以有大作為,僑刊鄉訊雖沒有大報的氣派,但它卻是故鄉與海外僑胞的橋樑,有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鄉音傳鄉情,就是這一道理。因此,也就僑刊鄉訊提供了生存的良機和發展的空間,「集美報」即由原來每半個月一期,發展到十天一期,又從十天變成為周報。集美區委宣傳部又提出改成周二、周三報的打算,希望通過縮短周期,做大僑報,擴大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