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20日登場
睽違四年的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將於本月二十日再度盛大來舉行,金門縣文化局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報名參加,並於十八日前傳真報名,詳細資料請至金門縣文化局網頁(www.kmccc.edu.tw)下載,填妥報名表後直接傳真至文化局082-320431或Email至e2203a06@mail.kinmen.gov.tw,有任何問題可直接洽詢文化局張小姐或曾小姐聯絡電話:082-328638#420。
文化局表示,為期兩天的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將在金門縣文化局演藝廳召開,首日下午將有一場文化首長的圓桌論壇,第二天則有精彩的論文發表。
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訂於二十日下午二時舉行開幕儀式,並邀請縣長李炷烽、文化局長李錫隆、中國科技大學校長谷家恆與金門技術學院校長李金振等人致詞、拍照;隨即在下午三時進行兩岸文化局首長圓桌高峰論壇,中國文化大學環境學院院長丁育群擔任主持人,參與座談者將有:李錫隆、廈門市文化局局長羅才福、新竹縣文化局局長曾煥鵬、台北縣文化局局長朱惠良。
第二天議程將分兩場次,第一會場在金門縣文化局三樓會議室;時間從上午九時至十時三十分議程為「閩南文化的理論架構」,由林仁川教授擔任主持人(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計有:鄧文金發表「試論陳淳理學思想的特色及其對閩南文化的影響」;陳桂炳發表「泉州開漳聖王文化若干史跡芻議」;林瑤棋發表「臺灣閩南文化的危機」,評論人為:林國平教授(福建師大社會歷史學院教授)。
十時四十五分至十二時十五分議程為「閩南文化的交融與創新」,主持人是黃振良(金門縣采風文化發展協會創始會長),論文發表人陳娟英「閩台民間工藝的歷史淵源與交融」;吳劍隆『鄭成功與閩南文化傳播及兩岸文化交流的情況』;王紹森「理解地域文化,營造個性建築─基於閩南地域性的建築創作」,評論人是楊彥杰(中國閩台緣博物館館長)。
下午一時三十分至三時,議程為「閩南文化遺產保護」,主持人為:彭一萬教授(廈門市教育基金會副理事長);論文發表人鄭鏞「論閩南文化遺產的保護」;胡滄澤「閩南人著述的搶救、整理與出版」;廖慶六「試論金門家廟文化景觀」;評論人是:徐曉望教授(福建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
下午三時二十分至四時十分為綜合討論,主題為:「兩岸閩南文化活動的交流與合作」,主持人為:李錫隆局長,與談人有: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呂良弼、許懷中、黃種生。下午四時三十分進行閉幕。
第二會會場在金門縣文化局二樓視聽室,時間是二十一日上午九時至十時三十分,議程為「閩南家族制度的保留與創新」;主持人:黃順力教授(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論文發表人─陳瑛珣「清代台灣閩南移民家庭從暫居到定居的過程分析─以︽張士箱家族文件匯編︾為討論中心」、陳名實「從清代臺灣的開發看閩南的宗親文化」、莊正己「台灣地區禮儀教育之探討」;評論人:黃新憲教授(福建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
上午十時四十五至十二時十五分,議程為「 閩南民間信仰及藝術的文化內涵與現實意義」,主持人為:顏章炮教授(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論文發表人─郭啟熹「聖王文化在龍岩的流播」、陳麗娥「台灣廟會陣頭藝術」、何池「論陳元光的儒法征戰治政思想」;評論人:龔洁教授(原廈門市博物館館長)。
下午一時三十分至三時,議程為「閩南聚落與建築的保護與再利用」,主持人:凌世德教授(廈門大學建築及土木學院院長);論文發表人─曹春平「廈門南普陀寺的建築歷史與保護修復」、張清忠「金門傳統建築修護特色之研究」、楊哲「閩南建築風格類型概論-以廈門為例」,評論人:彭喜豪教授(廈門大學歷史博士)。
下午三時二十分至四時十分為綜合討論,議題是「兩岸閩南文化學術交流與合作」,主持人:江柏煒教授,與談人:廈門市政協─徐楚炫、錢培青、洪祖溢。
文化局指出,閩南文化起源於中原,在福建融合了閩越文化,歷史上亦因海外交通的發達而與外洋相互交匯;近代以來則是僑鄉,有著南洋殖民文化的影響。這些歷史發展,形成閩南文化在東亞文化中極為特殊的一系。金門,無論是宗族組織、歲時節令、庶民生活,或是傳統聚落、閩南建築、洋樓,是現今閩南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地方,加上近五十年的戰地遺蹟,更是未來我國申請「世界遺產」的潛力點,也具有極高的文化觀光價值。
而台灣的閩南文化,自十七世紀中葉開始,藉由福建移民渡過黑水溝,帶到這個島嶼上落地生根。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或與原住民族融合,或受到日本殖民統治的影響,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但晚近的現代化、都市化歷程,使得台灣的傳統閩南文化變遷甚多。
近年來,對鄉土文化的探究已蔚為風尚。但如何進一步提升閩南文化研究與發展,仍需各界多加努力。金門,以其文風鼎盛的歷史地位,文化資產保存的豐富性,以及作為台閩地理的交集角色,實有條件積極發展成閩南文化研究的重鎮地位。短期以「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的舉辦,建立一個跨領域的學術平台,供各界交流;長期則可藉由金門在地大學─金門技術學院相關系所的設立,結合台灣的學術資源,借鏡閩南地區其他大學的發展經驗,深化閩南文化的研究發展,協助金門恢復昔日的文化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