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美老街每棟都有耐人尋味故事
岌岌可危的沙美老街,棟棟都有耐人尋味的老故事。信義路十一號和十三號,是雙併一體的洋樓建築。管理者的母親,當年可以把洋樓納入自己的名下,或子女的名下,但是她並沒有這麼做。
幾十年前,應該是很氣派的洋樓建築,如今看起來,雖然有些頹勢,卻風華猶存。下午三點半左右的時間,洋樓外傳出嘩啦嘩啦的清洗聲,稍早以前,洋樓內應該還有沙沙刷刷的除塵聲。
今年七十六歲的黃玉燕為洋樓除塵及清洗之後,帶著長長的芒帚將行離去。老人家說,用來除塵的芒帚,用的不是會割人的「正菅」,而是「圭幾菅」。
老人家說,「正菅」是「一支刀,雙面利,會切肉,不切菜」。如果手被劃到,就會割傷。「圭幾菅」則不會割手。(金門社區大學教師陳西村研判,會割人的,可能是五節芒,不會割人的是甜根子草)
黃玉燕的丈夫張振權,是洋樓的管理人。她表示,丈夫張振權的爺爺「文堯」(張璋堯)有五個兄弟,老四張璋滿在馬來西亞由扁擔賣蝦發跡,後來擁有自己的碼頭和整條街的家產。
張振權的父親也在南洋,但英年早逝。張振權是張璋滿的姪孫─這位四叔公定期會寄錢給張振權的母親,也就是黃玉燕的婆婆蔡氏(張蔡銀)。
婆婆蔡氏育有一女二子。據說,四叔公家因為家財萬貫,因此回到金門,經常散財給親友。四叔公在金門所置的產,都是委由五弟張璋山(張振權的五叔公)的兒孫經手,實際執行者為張璋山的孫子張雲鐵。
目前洋樓的所有權人是張振福,也就是四叔公張璋滿長子張昆崚的獨子。張振福在沙美老街的地產還有:汶沙段1080(二十五平方公尺,與張清文公同)、汶沙段1081(五十三平方公尺,與張清文共有)、汶沙段1083(四十三平方公尺;全部屬張振福)、汶沙段1084(四十五平方公尺;全部屬張振福)。
黃玉燕表示,四叔公說過洋樓是要留給婆婆的,但婆婆是一個良心很好的長輩;婆婆自己認為長輩隨口說的不算,無憑無據,也不足以取信他人,因此所有權仍登記為張振福所有。
黃玉燕家住的是閩式雙落,也是用四叔公的僑匯所建的;據說當初原本也是要建洋樓,但因為被人「破嘴」而作罷。
四叔公在南洋發跡後,擁有整條街的家業,但因為街上的鴉片煙館鬧出人命,被打死的是日本人;日本人為了報復,澆油放火,把整條街燒掉了;四叔公家只帶了兩箱的白銀逃了出來。
黃玉燕表示,沙美老街的這兩間洋樓,十一號曾經租給瓊林蔡某開布店,人現在還在。十三號的承租者,曾經收發郵件兼營麵店。
這棟洋樓的背後,有白手起家的故事,有衣錦還鄉的故事,有一夕成空的故事,有如黃梁一夢。不過,也有不忮不求的故事。
黃玉燕表示,婆婆張蔡銀是纏小腳的舊女性,身旁有一個丫鬟替她做買賣。洋樓蓋好之後,她只來看過一次,並不把四叔公(張蔡銀要叫叔)口頭上所說的話當成應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