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食蟲植物復育有成
金門縣九十六年度「認識食蟲植物保育宣導研習活動」,一百位師生、大地居民在荒野保護協會陳德鴻老師的帶領下,親自走訪位於田埔的金門食蟲植物原棲地。建設局表示,未來將把在不干擾原棲地植物的情形下,移植到金門植物園區內,打造教學園區,供教育學習之用。
根據陳德鴻老師指出,為維護生物多樣性、金門縣政府積極整合樣區內土地所有權人、農委會林務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特有生物研究中心及荒野保護協會等相關單位,自2007年9月起實施生態復育及生態監測工作,期維護本樣區內稀有濕地植物長葉茅膏菜、寬葉毛氈苔、長距挖耳草、挖耳草及絲葉狸藻等之永續生存,並且建立棲地的經營管理模式。
縣府建設局指出,很多食蟲植物在台灣已經很少見了,金門地區為保育食蟲植物的原棲地,減少外力的干擾,今年經荒野保護協會的協助,由林務所整地,並且原棲地內有私地部份也向所有權人承租整理,讓食蟲植物在原棲地復育,成果很好。
金門縣九十六年度「認識食蟲植物保育宣導研習活動」,參與活動的包括大地村民、蒜頭產銷班成員、金寧中小學師生,在校長許維民、林永進、陳炳容等人的帶領下前往參加,林務所所長葉媚媚、建設局課長楊慧明等人也全程參加,並見證這一場金門食蟲植物保育、護育及永續生存的研習活動。
陳德鴻老師也向學員解說指出,食蟲植物的定義泛指能夠捕食昆蟲的植物。在早期的英文中慣用「Insectivorous Plants」來表示吃昆蟲的植物,但是後來發現食蟲植物所吃的並非僅侷限於昆蟲,而是其他的小型動物也都能吃,甚至螺旋狸藻專吃單細胞之原生動物(例如:草履蟲),因此,後來改用「Carnivorous Plants」。「Carnivorous Plants」應該要翻譯作「肉食植物」,但因為「食蟲植物」這一詞用慣了,以至於在大多數場合還是以此來稱呼這類植物。目前已知的食蟲植物有10科、21屬,約六百多種,主要分佈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陳德鴻老師也指出,食蟲植物分佈於世界各地,平地到高山都有存在的蹤跡,食蟲植物的生長環境和一般有所不同,許多食蟲植物生長在開闊的溼地,這些溼地因為常年有水份流經地表,土地上的養份便不斷流失,而造成了貧瘠、潮溼,且帶有酸性的環境。
不過,在同樣的環境上,也有其他的植物生長著,但是,因為土地缺乏養份的關係,這些植物生長均顯得較為矮小,且數量不多;食蟲植物普遍能獲得充份的陽光。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食蟲植物經演化與天擇,在適合的環境中生存下來。陳德鴻說,食蟲植物和一般植物一樣可行光合作用,製造所需的養份,捕捉昆蟲只是為了補充生長中不足的養分而已(氮、磷)。再且,食蟲植物為適應貧瘠而偏酸的環境,只能設法由動物身上獲取補充,經演化、天擇過程,使得食蟲植物適合生活於上述的環境中。
陳德鴻也說,以金門地區而言,金門的食蟲植物包括,寬葉毛氈苔、長葉茅膏菜、長距挖耳草、絲葉狸藻、挖耳草等五種。
建設局也表示,為護育金門食蟲植物,今年在荒野保護協會等單位的協助下,於田埔找到適合食蟲植物的原棲地,幾乎所有金門食蟲植物都有,經林務所整地,私地向民眾取得承租整理,建立食蟲原棲地,進行護育活動,配合研習活動實地走訪,護育成果良好,真令人感動。
建設局也指出,未來將良好護育原棲地,防止外力干擾,延續生物多樣性,並朝保育區努力。而且計劃在不干擾的情形之下做移地保育,將原棲地裡的食蟲植物移植至原生植物園區,目前選定太武山金門植物園區,未來將以做為教學園區,供教育學習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