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觀察站》再談兩岸大學的另一些共通毛病 /傅崑成
上週本欄提到了兩岸一般水準大學(不包含特別傑出大學)的若干共通毛病。其中提到的,不少是一些硬體相關的問題。事實上,軟體或人員方面相關的問題也很多。很巧,這幾天臺灣媒體上出現的大學教師問題也真多。
首先,兩岸一般水準大學的教師師資都有些問題。
或許是因為整體教育的水準降低了,不少在國內沒有把書唸好的學生,到海外混了一個洋碩士,甚至洋博士學位以後,回國任教,根本也沒有能力把學生教好。問題是,一旦當上了教師,同事之間就不太好意思相互批評了。以致年復一年,年年誤人子弟,久而久之,成了學校裡頭最資深的教師,於是問題也就當然永遠無解了。
其次,兩岸老師教學以外的工作量,增加得很快,導致許多老師只能給學生進行最粗略的教學。國外大學流行的所謂「小組討論」,在中國兩岸的大學裡,很少見。如此,要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自然也就很難成功。
尤其是在一些歷史較淺的小型大學或知名度還不足的私立大學,人員嚴重不足,很多行政任務都只能交付給教師擔任,導致教師的教學品質下降。這還不打緊,更嚴重的是,現在兩岸的教育主管部門,越來越要管事。今天要檢討,明天要評鑑,後天還要跨校競賽。老師們為了學校的前途與錢途,必須積極配合很多事情,不斷填表、上網登錄資料,以方便教育主管單位的「有效率的」管理,最終到了忙得無瑕思考的程度。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學的性質正逐漸向一般生產工廠看齊。只要大學能夠生產出大量「有一定水準」的產品,學校的知名度能夠打開,受到教育市場的肯定與教育主管單位的評鑑優良,大學的收入就能夠超出支出,有了盈餘,並逐漸由一所「專科學校」被升格成為「技術學院」,再升格為「科技大學」,最終成為又一個「知名大學」||生產出更多的學位產品。
就教師本人而言,這樣的忙碌還形成了另一個大痛苦,那就是研究成果的發表困難。在台灣,由於刊物比較多,發表論文還算容易些。在大陸,由於學術刊物的分級化,很多知名刊物都要投稿人出「版面費」才給刊登。為了升等,年輕的教師得在大量的教學任務、行政任務、學生輔導任務的壓力下,還得再找出時間來做研究,爭取論文發表。他們的困難處,真是難以表述。
就學生而言,除了上週所提到的懶散習慣以外,由於大學已經越來越像工廠,失去了師生情誼的鏈接,很多學校的學生也就愈發成了花錢買學位的顧客,沒有了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對老師的教學也就越來越不感興趣,只求早點拿了學位走人了事。
這樣的大學生,自然缺乏社會責任感,對節約能源、環境保護、樂於助人和合作能力的概念完全沒有興趣。經常,最後一個從教室出來的人,懶得關燈或電風扇;校園裡隨手丟棄垃圾;不提醒丟失東西的同學;在冬暖夏涼的圖書館裡頭,用物品占座位,但是整天沒出現;乘車、吃飯的時候不排隊;連上課都感到只是一項工作,沒有強烈的進取心。
昨天閱報看到台大校長李嗣涔的建議,希望將大學分類為「研究型」、「教學型」和「教學與研究型」三種大學。其實,大陸的大學早已就這麼分類了。但是效果似乎有限。
在美國的哈佛大學,雖然本身就是一所高等的研究型大學,但是哈佛仍然不能拋棄教學,只好把教師分類為「研究型」、「教學型」和「教學與研究型」三種。畢竟,大學不可能只是研究所,社會也需要高水準的教學環境,教學與研究還是緊密相連繫的。或許,這樣的人員分類會比學校分類來的更加可行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