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鴞野放之後又收容一隻

短耳鴞野放之後又收容一隻
去了一隻,又來一隻,金門國家公園上周曾在峰上天后宮野放一隻短耳鴞,昨又收容了另一隻短耳鴞。這隻短耳鴞是前夜由兩名高職學生送交金沙警察所,再由金沙警察所交給金管處動物救傷站的。
短耳鴞,圓「面盤」,有張娃娃臉;瞳孔黑,「鞏膜」黃,眼神光豔豔;夜也行,日也行,鼠輩急閃閃!短耳鴞是老鼠的剋星,是保育類的猛禽。牠的體色主要是灰、棕色的,雖沒有亮麗的羽毛,但黃色的眼鞏膜(眼白)和深色的瞳孔卻光彩動人,讓送走他的兩個學生覺得很捨不得。
這隻短耳鴞是先被他人抓到,然後再被送給金門農工的學生張士文和柳逸昕;他們雖然很喜歡這隻野生動物,但既怕養不活,又怕觸法,因此便交給金沙警察所處理。
張士文是漁業科的學生,小時候養過鸚鵡,遠洋實習時,曾在甲板上見到成群海鷗;不過,從小到大,沒有什麼鳥曾像這隻短耳鴞一樣,讓他覺得鳥類竟是這麼的可愛。
柳逸昕是養殖科的學生,小時養過鴿子;同樣的,他也被短耳鴞的魅力所吸引。
他們意外得到短耳鴞時,只知道牠是貓頭鷹,不知道牠是短耳鴞,本想留下來當寵物,但又怕養不活。為了短耳鴞的健康,也為了不違背保育的正確觀念,終於決定把牠送到警察所,再由警察轉交國家公園。不過,這兩名學生希望有機會能到金管處去看看保育人員怎麼照顧「落難」的短耳鴞。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的保育人員昨天早上將短耳鴞接回去後,對照圖鑑,確認牠就是短耳鴞。做了必要的紀錄之後,保育人員還出門去買雞肉,準備讓牠保餐一頓。
短耳鴞又名「倉鴞」、「小耳木兔」或「短耳貓」,是少數會在白天活動的貓頭鷹。牠的體形與長耳鴞很相似,差別在耳朵很不明顯。牠有顯著的面盤和動人的眼睛。體色主要為黃白色或黃褐色,分佈許多黑色或深色的斑紋。
今年十二月四日,也曾有一隻短耳鴞被民眾在峰上的芭樂園中拾獲。當時,短耳鴞掛在鳥網上,鼻子有出血的情形,但只是受到輕微的外傷。收容期間,峰上的短耳鴞食慾良好,每天約進食四到五次,每次吃三十到四十公克的生雞肉。恢復健康後,上周四,金管處已經把牠送到峰上天后宮前的曠野野放。
短耳鴞到金管處做客已經不只一次,在動物救傷站,牠們將會有很好待遇,但只要元氣恢復,都會被野放,以免對人類產生依賴,喪失野性。被高職學生間接送來的這隻短耳鴞,在適當時機,也將會被安排野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