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冬至祭祖吃頭安平台南何氏族人決心找到開台始祖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金沙報導。
點閱率:918

「千里追宗」,尋根探原;「東至」西來;何處是源?金門何氏宗親昨天敲鑼鼓,迎接來自台南安平的何氏宗親,一起進行祭祖。何氏家廟的堂皇,羊角祖墓的奇特,讓台南的族裔領略到金門的宗族文化之美,也加深了他們尋根的決心。

「千里追宗」是浦邊何氏家廟裡匾額上的文字,對於台南安平何氏而言,由台南搭機渡海到金門,在冬至祭祖之日,與金門的何氏宗親一起吃頭,首要目的就是要「千里追宗」。他們希望從金門展開尋根之旅,找到何氏的開台始祖-當然,何氏的開台始祖,無疑也是由金門遷台而去的,因為安平何氏一到四世的祖墳,上頭都刻有金門。根據安平何氏耆老的口述,他們的祖居地,似乎是何厝。

台南安平何氏的家廟建成已經第九年,金門浦邊何氏家廟始建於清宣宗道光五年(西元一八二五到一八二六年間),清德宗光緒十六年(西元一八九零至一八九一年間)重修,歷時九十二年之後,又於民國甲子年(西元一九八四年)的桂月(農曆八月)又倡議重修,並於六個月之後完工(一九八五年)。

浦邊何氏宗親的族譜中,收錄有「何氏宗親會歌」(中華總會會歌)-這是其他宗親會少見的。「何氏宗親會歌」的作詞者是何志浩,作曲者為何名忠。歌詞如下:「水有源,木有根,何氏世系,黃帝之子孫。歷代出名將,衛國作干城。事蹟載史冊,功業天下聞,文士蔚然起,文風揚儒林。昔賢之所作,百世垂典型。族人繁榮遍世界,同祖同宗同根生。男有分,女有歸,能互助,能合群。報國盡忠心,成家著孝行。繼往開來,敦親睦族,發揚民族之精神。」

金門何氏的︽廬江何氏族譜︾中還收錄有已故一級上將何應欽將軍所撰寫的︿編修何氏族譜序﹀;何應欽曾經任中華民國何氏宗親總會的名譽會長。在浦邊家廟中,有何應欽所贈的匾額-「光宗耀祖」。

何應欽在中國對日抗戰期間,曾任國民政府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民國三十三年到三十七年),到台灣之後,曾任國防部部長、行政院院長。在對日抗戰勝利後,何應欽曾代表中國接受日本的投降。

何應欽在譜序中寫道:「譜牒之作始於晉,盛於唐,後代相沿迄今,俾為子孫者,知祖先所自來,支派雖分,篤親勿替,信乎民德歸厚之義也」。序中還說:「吾何氏祖肇自周代::始來台灣定居者,系出閩南:::」

浦邊何氏有一幅對聯的內容是:「基開羊角,東澳、浯洲為一脈;廟對奎冠,龍巖、金浦切同心」;聯中的羊角,指的是羊角墓。浦邊何氏的開基,始於何仲叔(又名何孝慈)。

何仲叔識風水地理,從大陸來到金門後,定居於「東山」(今后盤),娶妻戴氏。他因為看上坑山頂的一處羊角穴(位在陳坑,陳坑又名成功),死後便葬於該處。何仲叔育有五子-次子何永立分居何厝;四子何宗和分居浦邊。何永立的子孫以何厝為發源地,但子孫陸續移居他鄉,遠至台灣或南洋等地。

何仲叔的父親何添清為何氏在「東澳」(廈門何厝)的開基祖;何仲叔的三子何時敏在分居後,也在東澳何山蕃衍。因此有東澳、浯洲為一脈的說法。

台灣的何氏大都來自閩南;金門何氏的也有「開閩始祖」,那就是唐代的安撫公何衍。

晉代「永嘉之亂」時,由中原遷居到福建的八大家包括「何、林、黃、陳、鄭、周、詹、胡」,何姓也是其中之一。到了唐昭宗時,何衍因為參與定閩有功,授封為安撫節度使,分鎮於泉州,食采於螺陽,後來還成為民間信仰中的「聖頭公」。何衍的長子何成(何子繹)因為在漳州衛擔任千戶,成了何氏在白石開基祖。金門浦邊何氏,屬於廬江衍派、白石分支,燈號為「好德流芳」。

昨天是冬至,是金門各姓宗祠舉辦祭祖的大日子;因為有台南安平何氏族裔的到訪,讓浦邊何氏的祭祖活動顯得更盛大。安平何氏的尋宗覓祖,也讓浦邊何氏的成員對家族的有本有源感到欣慰。

這次到金門尋根的安平何氏宗親有:何勝雄、何國猛、何志賢、李宗南(宗室姑表)、何東志等四十人。接待他們的金門旅裔有何應松(金門何氏宗親會理事長)等。他們在羊角墓祭祖時,金門何氏宗親的成員何克汀主動為宗親講述家族的簡史,並以手寫的二十六頁族史,贈給安平何氏帶回去參閱。

浦邊何氏家廟有一幅對聯寫著:「要好兒孫,須從尊祖敬宗起;欲光門地,還是讀書積善來。」祖德宗功可以流芳,正是孫支得以衍盛綿延的基礎。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