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年代呂劉養展現不平凡人生
星夜天井看「牛女」,白日海邊望歸船;自幼有夫卻如無,生年近百鎖情關!金湖鎮庵邊有一位民國元年出生的呂門劉氏孺人-呂劉養,她是金門早期女性的一種典型;和許多童養媳一樣,丈夫在南洋另娶,她堅貞過活,直到半世紀不見的丈夫落葉歸根,才又默默地為丈夫料理一切。
呂劉養半個月前已經「過身」,享年九十六歲,將於今天出殯。她是在中華民國誕生的那一年出生,生日是五月五日,忌日則是九十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她只是一個平凡的女子,卻生於不平凡的年代,嚐盡了人間的苦難,留給世人一個堅貞的典型。
根據呂劉養一位孫輩(已故養女的兒子)的回憶,這位阿嬤在孫子小的時候,常在天井裡指著銀河的牛郎星和織女星,為孫子講述牛女星的故事。
聽阿嬤講故事的孫子,原本只是當做傳說故事聽一聽;直到有一年,有一位七十幾歲的老人從南洋回來,孫子才恍然大悟;原來,阿嬤眼裡看著牛女星,心裡卻藏著無止無盡的相思。
呂劉養阿嬤從小就給人家做童養媳,她所受的待遇,近乎「凌虐」(養孫的用語)-這種事在那個時代的金門似乎平常,如今聽來卻很不堪。她從小就得做很多粗活,但人小力弱,總有氣力不濟的時候,後腦勺卻因此被猛抽了一記,從此常患頭疼。直到她過世時,孫子抱起阿嬤的遺體,摸到腦後,才發現,頭上有著隆起的硬物。
呂劉養的丈夫於二十幾歲出洋,她一個人留在家裡,必須奉侍公婆和婆婆的婆婆,還要養育兩個親生女兒,卻又抱養了兩個女兒(童養媳)。
她自己吃了童養媳的苦,卻沒有把悲劇往下延伸,待養女如己出,還讓她們受教育。其中有一位養女是呂金華,在金門當護士,接生過很多新生兒-她已經先養母一步,於去年過身。呂金華的兩個兒子,都是由呂劉養從小帶到國中。
呂劉養的孫子從小陪著阿嬤種田,討海。犁田的時候,孫子有時會喝叱或鞭策黃牛,但阿嬤會阻止孫子,因為黃牛要為這個家當一輩子的苦力,不應再受到不仁道的對待。在田裡,所有在金門能種得出來的雜糧作物-番薯、土豆::,阿嬤都種過。
每當海邊的採集工作結束時,阿嬤則會痴痴地望著海中的船隻,久久不說一句話,而且幾乎天天如此;孫子當時不知道阿嬤在看什麼,後來才知道阿嬤一直在守候著他生命中唯一的一個男人。
有一天,阿嬤從海邊回來,告訴家人,她在海邊看到一隻好大、好大的鳥從天上掉到海裡─家人後來才知道,原來阿嬤看到的不是大鳥,而是另一個悲劇-那一天就是民國七十二年的六六空難。
童年就伴著阿嬤的孫子,受到阿嬤百般的疼愛。家中雖然沒有什麼山珍海味,但只要母雞下蛋,阿嬤就會珍惜地為孫兒們留著,第二天早晨讓他們帶著上學當早餐。阿嬤還會帶孫子到西洪機場撿拾空投後破損散開的米或麵粉,她細心把泥砂與米分開,要等到祭祖時,才捨得拿出來煮食。勞軍不要的爛香蕉,阿嬤也會用刀削掉糜爛的部分,讓孫子吃。
有一次,阿嬤帶著孫子走在路上,一部吉甫車呼嘯而過,濺了祖孫兩人一身。孫子說,車子裡坐著大官!阿嬤說:做大官的人很多,但受人尊敬的人卻不多!
在阿嬤住的庵邊古厝外有一口井;有一段時間,因為井水沒了,人們就往下亂丟垃圾。有一天,阿嬤要孫子到井裡去清垃圾,她在井邊接力,祖孫兩人合力把垃圾清淨之後,井裡突然又冒出水了。事隔幾十年,那口井至今仍繼續供水給村人使用。這是阿嬤的一念之善,遺澤於人。
有一年,阿嬤朝思暮想的那個人,終於回來了。那是一個七老八十,行將就木的老人,回到老家;他並不是衣錦還鄉,而是回來接受糟糠之妻最後的服侍。對於幾乎半世紀不聞不問的丈夫,已經七十幾歲的阿嬤,還是親自照顧他三餐,為他洗滌衣褲,口無怨尤。不過,做丈夫的大概心裡不能無愧,回家的第二年就去世了─續娶的妻子,目前則還在南洋。丈夫死後,阿嬤並沒嚎啕,但淚珠卻是滾滾而下─她的情感是內斂的。
呂劉養阿嬤的孫子是陳忠飛和陳忠文,陳忠飛曾任已故總統蔣中正、蔣經國的隨扈,前後服務過蔣家三代,目前是金門紅十字會志工及金門精英社的社長。陳忠文現任金防部政戰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