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署金院醫設腹膜透析室落實醫療在地化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綜合報導。
點閱率:675

「快樂出航」,「迎向新生命」!在二零零七年的一開始,署立金門醫院設立了「腹膜透析室」,這是金門醫療在地化的實踐。

對於因為末期腎衰竭而必須接受透析治療的病人而言,腹膜透析是「另一個開始」;相對於接受血液透析的病患,接受腹膜透析的洗腎病患,比較不需要被綁在醫院。

去年(二零零七年)的十二月十八日,后湖有一位腎衰竭的陳姓女病患在署立金門醫院完成腹膜透析的植管手術,這是全金門島第一例由本地外科醫師在本地醫院完成了腹膜透析的植管手術;接著,署立金門醫院又於昨天(一月一日)開設腹膜透析門診,預計可以服務二十多位已經接受過植管手術的病患;這讓他們得以免於在台灣和金門之間,來回奔波的辛勞,並得以減少經濟上的負擔。

在腹膜透析室提供服務的醫師是傅仰賢,護理人員為郭雅清。為了營造溫馨的氣氛,醫護人員在腹膜透析室裡擺設了三幅畫,一幅是「快樂出航」,一幅是「迎向新生命」,還有一幅畫著向日葵。「快樂出航」和「迎向新生命」是由傅仰賢設定主題後,請他母親陳素香繪贈的,希望藉由視覺上,激勵患者。

根據院方及傅仰賢醫師的說明,當腎臟功能衰竭後,就不能行使排泄「尿毒」(體內廢物)的功能;當腎臟永遠失去功能之後,對患者的治療有三種途徑|一種是血液透析,一種是腹膜透析,另一種則是換腎。

器官的取得不易,因此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都是常用的治療方式。血液透析的醫療服務在金門已經在原花崗石醫院開辦多年,去年元旦移到署立金門醫院;腹膜透析門診則是於昨天正式開辦,也是元旦;今天起就可接受門診。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目的就是淨化血液,包括移除代謝物,移除多餘的水分,協助身體維持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傅仰賢表示,根據國內外大型的醫學研究,兩種透析方式的存活率是一樣好,但適用於不同的對象。

血液透析進行時,全程由醫護人員提供服務,但必須躺在床上三點半小時到四個小時,每兩天要透析一次,適合退休的老人。採用腹膜透析的病患可以自由行動,因此患者仍可以工作或上學,但比較適合眼力好,自理能力較好,操作技術學得快的病人,通常是年輕人。腹膜透析每天要透析四到五次,每次約需二十分鐘。

在昨天的啟用儀式中,署立金門醫院副院長李錫鑫,當眾對傅仰賢從無變有,由有而好的能力表示敬佩。他認為傅仰賢是一位好的主管;他說:只有好的主管,才會懂得如何讓自己組員發光、發熱|郭雅清就是洗腎室裡的靈魂人物。

李錫鑫表示,採用血液洗腎的病人,離不開機器;金門有一位醫師就是因為父親長期在台洗腎,無法回金門服務。署立醫院開辦腹膜透析的服務之後,病人可以有更好的活動性。

傅仰賢表示,來到金門服務之後,深深感覺到金門醫療的蛻變,也非常感謝金門鄉親對他的信賴。他說,他的付出或努力,只是為了做好醫師應該做的事,並配合金門醫院落實醫療在地化的政策。 

鑑於金門有二十二位腹膜透析病患,每個月至少要到台灣一次,傅仰賢認為對他們的服務是有急迫性的,因此便提出成立腹膜透析室的計畫,並得到院方的支持。

傅仰賢說,感謝醫院的大力支持|腹膜透析室的空間,相對於其他專科門診,空間大上二到三倍;他說,既然有院方的支持,希望工作團隊要多一份責任|有責任才把事情做得更好。

據傅仰賢所述,除了成立腹膜透析室外,署立金門醫院也已經能做植管的手術。大約兩周前(去年十二月十八日),榮總的石誼銘教授曾到金門來提供腹膜透析的技術指導,並由外科醫師董文雅(金門醫院急診室主任兼代醫務室主任)完成大部分的手術,對象是后湖一位腎衰竭的病患|這是全島第一個在金門醫院接受植管手術的案例。

腹膜透析室的成立,是為了對植管後的病人,提供照顧,由醫師調配藥水處方,定期追蹤洗腎的效率並調整處方,此外還視病人的狀況,給予所需的服務。

署金腹膜透析室的空間配置包括等待區間、換液間、辦公室和衛教室。換液間必須保持無菌。在衛教室裡,護理人員將不厭其煩地指導病人學會腹膜透析|腹膜透析最大的威脅就是腹膜炎,得到腹膜炎的病人會很痛,也會增加腹膜透析的失敗率,因此患人必須學會確實依照正確的步驟換液。

李錫鑫表示,醫院是為病人而存在的,因此醫護人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能落實以病人為中心的照顧服務。他希望腹膜透析室的全體人員把工作做好,讓病患成為醫院的代言人;同時也要讓洗腎病人能夠同病相助,結合成小型的俱樂部;互相支持,一起走下去。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