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許獬石坊古蹟重煥光彩

發布日期:
記者: 蔡家蓁/金城報導。
點閱率:418

又有一座歷史古蹟重煥光彩了!原本散落於荒煙漫草間的許獬石坊,經過金門縣文化局的多方努力,終於讓這一方歷史陳蹟重現天日,金門的歷史古蹟也更添一勝景。

這座許獬「文章垂世孝友傳家坊」座落在金城鎮賢庵國小的阡陌旁,建造迄今已有400多年,由於代遠年煙,多年前石坊已散落不存,石坊構件亦不知身處何地。最近,文化局經由地方文史工作者的荐報,實地查訪及挖掘,終於尋覓到深埋於荒野草叢的三根石坊,再訪求文史工作者的考據及建議,並購料補件,終於將這座石坊,重新矗立起來。

石坊係為賜封編修許獬所立,立坊時間與封君坊同,設立於明朝明萬曆三十一年至三十四(西年1606年),為位於金門明代最主要的道路上,舊金門南線古官道(賣菜路)之必經之地,沿途尚可看見金門的恩主公陳淵牧馬侯祠及最古老的明代古墓等,石坊是一座四柱三間式的,其間二柱是獅柱,二邊柱是文筆柱,柱面造型簡約。

石坊計有四支長約為三百八十公分、總寬為600公分之花崗岩石坊,經文化局請人進行石體清理、描繪、缺件補作之施工後,定能透過石坊重現讓民眾親身走入文化古蹟之美。另外文化局已於去年八月著手重現許獬墓道碑,讓此一古官道段舊風貌恢復過來。

許獬字子遜,原名行周,號鍾斗,後湖人氏,生於穆宗隆慶四年(西元1570年),為書香世家,素有「金門第一才子」的美譽,萬曆二十九辛丑科會試得第一(會元),時年31,所以又稱「許會元」,殿試二甲第一(傳臚),授官編修,故墓道碑文:「皇明 萬曆辛丑科會元授翰林院 編脩文林郎鍾斗許公墓道。」。

許獬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人物,老一輩耆老多多少少能說上一兩段許鍾斗的迭事,至今仍流傳俗諺云:「文章許鍾斗、品德董逸叟」,就是推崇才子許獬的文章成就,而「文章垂世、孝友傳家」坊更是表彰許獬在文章與孝友兩方面的優越表現,更是金門學子景仰、學習的對象。

「文章垂世、孝友傳家」意旨應是勉勵莘莘學子努力的楷模,石坊又正緊鄰賢庵國小,經文化局善加保存、維護,重新矗立成舊觀,不失為一大教學資源,除了教育莘莘學子外,還能提供較佳之文化資產環境,且可讓民眾能進一步了解許獬之許多珍貴之史料及經過。

金門縣文化局長李錫隆表示,這座石坊不僅是歷史上珍貴的文化資產,更是美學上最豐富的寶藏,在以往的環境中,她雖然曾經被漠視,但是,文化局卻不曾放棄它,讓它重現於金門文化這片土地上,這一次讓石坊原貌驕傲地站出來,共同面對先人留下的資產,也共同面對當前金門風格獨特的文化。

文化資產保護用心這一直都是文化局的堅持,不論是透過當地文史工作者及各種不同的管道或是各種不同的聲音,都能讓文化資產在金門文化建設上的運作得到了重視,得到民眾普遍的支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