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文化局重製出版日據時期金門調查實錄

發布日期:
記者: 李增汪/綜合報導。
點閱率:1,298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本人侵略中國,席捲了東南半壁。這一頁悲慘的歷史,對於許多熱血的華夏人民來說,是一段慘痛到令人不忍回憶的過去。然而移開視線,並不能真正讓慘痛化為不見。金門縣文化局為將這一頁血淚錘鍊成為教訓,最近重製出版了「南支調查資料|福建省金門島概況」一書,並且加以翻譯,期以填補金門史上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空缺。

這本「日據時期」金門調查實錄,金門縣文化局在出版說明中也指出,用認真的心情,鄭重看待這一段史實,因此不避諱逕稱為「日據時期」,期以「知恥為勇」的態度嚴肅的記述這段過往。而這一本書的重製,為的是補全歷史,認真面對過去,非為營利商販之意,僅供學術研究之需,敬祈使用者鑑查。

而這本書是由鹿又光雄氏(昭和十二年十二月上旬)以及鳥居敬造氏(昭和十三年一月上旬)兩人在同一時段、同一地點,因公務調查所謄寫而成。兩氏在實地調查的當時,日本陸戰隊才剛上陸,以致金門島之民情尚未安定,對金門島瞭若指掌之人大都已逃離,要想取得正確資料,幾乎不太可能。

金門縣文化局局長李錫隆為這本「南支調查資料|福建省金門島概況」中文版的重製出版,在序文提到,治史難,保存史料尤難。向來地區性的文史工作者以及研治區域文化者,最感頭痛與麻煩的地方,就是史料取得相當困難。首先是地方性的史料,常因年久且無檢點而散佚無存;其中若有能僥倖保存者,又或為私家珍寶,難以輕易示人;或若有取得複製者,又都懷璧自重,引以為學閥門戶之鎮寶,不會輕易予人;又或公諸重光者,又為一隅、一姓之偏記,難以廓括全貌,凡此皆增加研究者的困擾,亦為打造全面性區域學術研究的困境。

李錫隆指出,金門史的研究同樣面對上述的困境,許多具有意義的史料,常因為後代疏於「照顧」,而消滅不見,徒然造成縣志存目文獻,令人空嘆;而各家各姓的譜牒,又都是以各家各族為要,無法一覽全境之景概。僅有現存各期的地方史志,可為研究者之助藉。由於這樣的困境,使得地區研究金門學者,在材料運用相當的侷限,造成研究成果雷同性極高,幾乎可以說是「眾口一致」的地步。這樣的景況絕非推展金門學之福,所以當務之急有必要對全面性的地區史料加以徵集、複製,令更多的學者可以廣徵為用,擴大研究的面向與角度。

李錫隆指出,邇近,聽聞日人佔領金門期間,於昭和十三年(民國二十七年,西元一九三八年)為掠奪金門之資源,曾經對浯鄉進行大規模有系統的調查研究。該資料匯存於「南支調查資料」中,稱之「福建省金門島概況」,其內容涵括了:「地理風俗」、「交通運輸」、「行政司法」、「衛生」、「文教」、「稅制」、「郵政」、「匯銀通貨」、「電信」、「資源物產」、「工業」、「商業」,總計十二章,調查內容可謂是無所不包,是一部極為全面性的地區普查資料。

李錫隆也指出,由於此一調查資料,知者甚少,且又是以日文印製,故而今日研究金門學者,仍少徵引。另一方面,日據時期由於縣府內遷,再加上異族統治,許多相關的文獻,散缺嚴重。故而這部調查資料,就顯得彌足珍貴了。

李錫隆表示,為了完成蒐羅史料,助益金門研究之初衷,也為了補全縣史上最為缺乏日據時期史料,他個人覺得此書的重製或是轉譯乃是相當重要之事,但又礙於版權取得至為困難之問題,遂陷兩心交戰之域,莫知所適!卒念金門地區史之研究,絕然無法拋棄此書,故仍決定予以翻譯重製,但為稍緩過愆,此書僅供研究使用,不為商業販售,諒可免卻貪禍之名。

李錫隆也表示,不論如何,史料的蒐整為個人畢生之志業,為開展金門學的研究,更是繁榮地區文化之根底,祈八荒見宥!罪我!知我!其惟此書。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