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島嶼觀察站》建設金門成為台灣海峽中的「紐倫港」 /傅崑成

發布日期:
記者: 報導。
點閱率:441

本週新出版的︽時代︾周刊推崇紐約、倫敦和香港三個城市,是全球化發展過程中的典範城市。並在文章中,創造了一個新詞「紐倫港」(Nylonkong,Ny即紐約,lon即倫敦,而kong即香港)。︽時代︾周刊指出,只要人們認識了這三個國際性大都會,就等於認識了這個全球化的時代。

從一個中國人的立場,看到香港被如此推崇,自然格外有所感觸。想當年,香港面臨九七大限,很多人匆匆移民加拿大的溫哥華(Vancouver),一時之間,溫哥華港人雲集,很多人於是戲稱「溫哥華」為「香哥華」(Hongcouver)。當時的︽時代︾週刊以及其他很多國際媒體,都不看好香港,認為在九七回歸之後,香港勢將逐步走向蕭條,漸漸喪失它的光輝。

沒想到,十年過去了,雖然香港確曾經歷過短暫的蕭條,但是在中國大陸當局的努力之下,2003年的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發揮了及時雨的功效,把香港從英國人留下的困局之中拉拔出來,成就了比港英殖民政府時代更輝煌的今日香港。

金門位在海峽西隅,地狹人稀,但是由於地點的特殊,頗有當年香港的條件。能不能成為海峽地區未來的新香港呢?

其實,在分析「紐倫港」三大城市的特色時,︽時代︾週刊已經提到了下面幾個特點,可供我們參考:

第一、這三個城市有著相同的經濟文化,交通便利,通訊發達,構建有聯繫全球的資訊網絡。香港更是幫助中國大陸邁向現代化世界的重要門戶。這一點,金門有希望隨同廈門的發展,結合全球百萬金門人的努力,獲得一定的成績。

第二、這三個城市過去(或現在)都是一流的港口。港口帶動了貿易,並且都曾推動由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吸引了各地移民湧至。在有民族大熔爐之稱的美國,紐約吸引移民之多當然不在話下,2006年有34%的紐約居民為移民;而倫敦亦不遑多讓,數字高達31%。而香港更可謂是世界各地僑民的共同家庭,數十年來融入了全球各地的精英。這一點,金門素來封閉,完全談不上。目前雖已稍有起色,但如果能效法香港,把人才取得放在第一順位,以高薪來吸引各種人才進入金門,對金門的發展一定會有幫助。

第三、國際貿易和人文的接觸,使三城經濟發展,都以金融業為主。全球最頂尖的金融業者如匯豐、花旗、高盛和摩根等,都在這三地設立有總部或亞洲區辦事處,目的是要在這三地的市場上,吸納資金。其中的香港,股票市場的資本總額,於1996起計的10年內,大幅跳升了3倍;大陸和台灣的企業來港上市集資者,越來越多。這一點,金門也還很有待努力。但是,發展服務業的大方向已經是金門人民的基本共識了。將來隨著與廈門的分工合作,與台灣的關係特殊化,金門成為兩岸之間的金融、旅遊等服務業的一大中心,很有可能。

總之,如果我們的定位,就在於突出這個島嶼的經濟發展,那麼,好好掌握當下全球化的機遇,經營得當,要想成為海峽之濱的香港,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縱然,在短時間內,金門還成就不了一個新香港,但如果可以從香港的經驗中,學得一鱗半爪,從而有助於金門的發展,也是一樁好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