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北風之歌創作展為金門文藝注入新鮮活力

發布日期:
記者: 莊煥寧/金城報導。
點閱率:586
北風之歌創作展為金門文藝注入新鮮活力

北風之歌創作展為金門文藝注入新鮮活力

「北風之歌|2008陳孝銘、謝蘭芬、許琇華、林金台藝術與設計創作展」,昨日起一連三天在金城北門傅錫琪紀念館展出,展出各具特色的影像美彩、水彩畫、油畫、設計創作等作品,陪伴鄉親歡度一個充滿藝文氣息的春節。

家住金城鎮目前任教於和春技術學院商品設計系的林金台連續十年來回到金門過年時,都會邀請藝術同好一起利用新春假期推出聯展,分享彼此在不同表現領域中所呈現的成果,帶給金門鄉親藝術的饗宴。「北風之歌」創作展,也是地區少數以自籌之經費與場地、人力,十年來持續推動藝術創作活動,為金門文藝注入一縷縷鮮活的力量的自發性團體之一。

林金台此次以「花崗岩的狂想曲」油畫系列,彰顯出在抽象與具象美學間,融入之新的元素之可能性。他指出,石頭看似無情,但在形塑與轉化的過程當中,所孕育的風情與人文意象,往往又豐富無比。金門地處閩南花崗岩地質帶,石頭與金門島鄉關係密切,抵抗風吹日曬,展出即以此做為發展因子,在材質上以油畫所具有的厚重特色,表現出其時空中的能量激釀與人文意涵,及石材風化種種的歷史情懷,呈現了多變的造型意趣,試圖找到石頭的生命感。

他說,石頭所具有的頑強與柔軟,是可能融為一體的,經由意志的介入與人力的鍛造,使得此一對象有了堅定而永恆的表徵。身為見證者與記錄者,難免在其中寄以一份深刻的依戀與省思,此種生息與共的特殊觸感,也是花崗岩島民某種深沉的鄉愁象徵。

陳孝銘任教於樹德科技大學視覺設計研究所,長久以來對「符號美學」有深入的研究,在往返金門七、八年間,將金門做了深刻而多元的影像紀錄。此次展出,更直接將研究內容圖像化、視覺化與商品化,實驗手法強烈、觀念前衛且意象鮮明,予人耳目一新。如「戰爭與和平」、「永恆的S」、「不可低估的自然力量」與「上達天聽」等系列,精心以進口的「因貂紙」來呈現作品的特色,內容並配合文字作傳達,將金門特殊的地景地物,延伸到現有的生活空間、既往的軍事設施視覺化形態中,把金門本土的視覺意象,做了高度的引伸與應用。如同他所說的,「作品就是生活」,金門很特別,不管是聚落文化、軍事遺址,許多場景在台灣難得看到,細心的看,越看越多,一層一層的挖,能夠感受到金門風土人文的深層美感。

謝蘭芬副教授是陳孝銘的夫人,她任教於台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此次在「迷‧境|發現金門」的展出系列作品中,她以攝影做為表現的介質,經由細膩的觀察與取景,將金門的人文風土所呈現的特殊韻味加以分割、放大、微觀與強調,擷取元素重組、融合及強調特徵,展現新的生命力,引領大家體會金門的剛毅純樸與婀娜可人。

另一位展出者許琇華,目前任教於和春技術學院商品設計系,這次以「洪荒之岩」水彩展為主題。她將意象與形式兩者在美感、材質、線性與質量上的剛柔對比,相繼轉化成為豐富的人文與美學景致。作品中隨機發展,不拘形式,表現直接的臨場感,時而輕揉慢捻,時而激昂壯烈,成為一看似矛盾實則饒富意趣的組合系列中。當中常能轉現出人意表的發展潛能,讓人感受一種逼人心魄的衝撞力度,及委婉細膩的含蓄古典韻味,久久不散。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