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地區五所國中生登臨太武山戶外教學寓教於樂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綜合報導。
點閱率:548

上下二五三公尺,古今一點四億年;創意教學入太武,師生登臨賞奇岩!金門縣五所國中在昨天舉辦了九十六年度環境教育戶外教學活動,對象是金門的靈山|太武山。

這項創意戶外教學活動的舉辦,是為了提昇國中生對環境與永續發展內涵的正確認知;為了建立國中生積極正面的價值觀、態度及行動;為了引導國中生體認自身環境可貴,並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在活動中,還安排學生參觀明人丁一中的詩刻,那是太武山之奇,也是金門最珍貴的人文寶藏之一。

教學活動是由金門縣政府教育局主辦,由金湖國民中學承辦;參加的學校還包括金沙國中、烈嶼國中、金城國中、金寧中小學。

參加的學生除了聽取師長們的講解,還可以根據金湖國中工作團隊所編寫的︽漫談太武山|學習手冊︾和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所發行的「太武山解說導覽」摺頁自我導覽。

為學生提供解說服務的人,包括金湖國中校長吳啟騰、金城國中教師黃靜柯、金管處志工許勇為、金門社區大學講師陳西村等。

根據金管處的「太武山解說導覽」,太武山誕生於距今一萬四千多年前的燕山造山運動,由花崗岩和花崗片麻岩所組成。太武山南側露出的岩石以花崗片麻岩較多;太武山北側則以花崗岩較多。

花崗岩的岩漿並沒有經由火山噴發出來,而是在地下冷卻凝固,後來因為地殼隆起和侵蝕,才露出地面。吳啟騰表示,相較於花崗片麻岩,花崗岩比較細密,例如在擎天廳裡看到的,就是花崗岩。

花崗片麻岩是堅硬的花崗岩或砂岩,經過高壓,及攝氏六百度以上的高溫,產生變質作用所形成。花崗片麻岩的岩面上有黑白斑點狀的礦物結晶。白色斑點可能是石英、正長石、白雲母;黑色斑點大多是黑雲母。

黃靜柯表示,岩漿一般存在於地下一百公里到二百公里深處。在太武山的山路上,沿途可以看到許多「結理」;結理是岩層的斷裂面,形成於地殼運動;裂隙兩側的岩石,並沒有明顯的位移,但裂痕處容易風化。另外,結晶質礦物則會因為外力的撞擊,依一定的方向裂開,產生「解理」。礦物是構成岩石的材料。

太武山的山岩是自然之奇,以物為奇,自古已有太武山十二奇之說;明人丁一中題詩太武之後,明代金門儒士洪受(︽滄海紀遺︾的作者)把它認視為太武山的人文之奇。五國中的創意教學,不但安排學生看擎天廳的人工之奇,也看了丁一中的︿攀太武山詩碑﹀。丁一中兩首詩登山詩的內容為:「泉南萍跡遍群山,太武由來尚未攀。此日乾坤一俯仰,浮生身世幾間關。碧池浸月諸天淨,白石眠雲萬慮閒。獨坐翠微空闊甚,夕陽吟嘯不知還。」「奇勝誰登絕徼山,嶙峋偏自愛躋攀。蒼波四面浮瓊島,青壁千重護玉關。北望五雲天闕遠,南瞻萬里海濤閒。令威舊識蓬萊路,便擬乘風駕鶴還。」

由石碑及相關文獻可知,丁一中登山賦詩時,身份是溫陵郡丞,同遊的人有一個人是秀才蔡存淵,他是瓊林的鄉先輩,與瓊林父子進士蔡貴易、蔡獻臣在輩份是姪叔關係。蔡獻臣與金門籍的同年曾締造過一榜八舉人,同榜五進士的紀錄,也是金門的一項人文傳奇。

對於太武山岩層、礦物、植物、文物的興趣,金沙國中的學生興趣較濃,一路跟隨著講師及金沙國中教師蔡清其;其他各校學生大多已經產生天花板效應,逃之夭夭,沒有看到詩刻。蔡清其是瓊林人,看到詩刻時,也覺得很興奮。

這一趟太武山之旅,學生們要認識的人文資源包括:倒影塔、毋忘在莒勒石、海印寺、石門關、劉玉章銅像及牌坊、太武山公墓;可以認識到的植物則有:潺槁樹、海金沙、芒萁、濕地松、竹柏、圓柏、木宜梧、榕樹:::。

吳啟騰表示,忠烈祠前的拱橋設計得很巧妙,讓遊客很自然地向忠烈致敬。目前,太武山公墓公園化後,變得很漂亮,可惜也少了一些內涵;例如,祠前衛列的龍柏已遭伐除;又例如,烈士墓園每一座墳前,原本都種有一株玫瑰,現在統統不見了。吳啟騰的惋惜,正顯示過去環境教育不足,因此有治一經損一經的遺憾;從而也凸顯環境教育的重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