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縣定古蹟慈德宮整修完工原貌重現

發布日期:
記者: 蔡家蓁/專題報導。
點閱率:553

創建於光緒二十年左右(西元1894 年)的縣定古蹟慈德宮,在金門縣文化局的修復後,已於去年順利完工,文化局表示,慈德宮周圍空地景觀與古蹟特色相結合,已成為後浦頭聚落中最主要的活動核心,希望藉古蹟保護區之歷史、文化、建築等教育、展示,再塑後浦頭聚落文化的新生命。

金門縣文化局表示,位於金沙後浦頭的慈德宮為縣定古蹟,九十五年一月二十七日開工,進行古蹟維修工程,依照原樣進行維修,工程已於九十六年十月四日完工,斥資約一千三百多萬元。

據了解,當初在修復過程中,縣長李炷烽、文化局長李錫隆等人都多次前往視察,瞭解工程施做進度,希望完整保留古蹟的原貌,李炷烽甚至還為慈德宮古蹟修復書寫碑記。

李炷烽所提的碑記清楚道出品德完人黃偉的生平與修復的歷程,內容為:「慈德宮為金門傳統二落式閩南建築,宮內保存全島最完整之剪黏、石雕與交趾陶,工藝精湛,優異他處。主祀明『品德完人』黃偉司郎中。偉字逸叟,孝友天植,清慎明恕,為明武宗正德九年進士,任職為官,節(馬芻)從,省徭役,多所成就。嘉靖十六年,泉大饑,偉殫神畢力,疾作而卒,光緒二年鄉裔黃卓科等人募資,立祠崇祀。自茲以降,迭有興修。斯為格盡傳承之旨,重現古蹟原貌,用為文化金門之質寔。::::為本縣奠定公私部門協力之善制,期間復承鄉紳,文史學者,鼎力支持,欣克有濟,謹併揚芬。夫維典型夙昔,用啟來者,後之人茍知逸叟行誼之高,觀而摩之,則先後含轍,樂善同心,又所期望矣。」

李錫隆也指出,慈德宮是後浦頭民眾的信仰中心,品德完人黃偉除了是金門的精神標竿外,更是全民以及後浦頭人的典範,希望藉古蹟保護區之歷史、文化、建築等教育、展示,再塑後浦頭聚落文化的新生命。

文化局指出,為了修復慈德宮,當初他們也特別委託陳木壽建築師事務所進行「金門縣定古蹟慈德宮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整個古蹟維護作業相當嚴謹。

調查報告指出,創建於光緒二十年左右(西元1894 年),但也有一說是創建於光緒丙子年,即光緒二年(西元一八七六年),此一說法有待商榷。

民國三十四年農曆十二月二日,慈德宮舉行犒軍時,因燒紙錢不慎引燃廟前堆放的農作物而發生祝融,大火由慈德宮左前方漫延至廟內堆放之玉米桿,前落與川亭木構架遭嚴重毀損,延到三十七年重修。

當時重建原先想法為聘請創建時期的同宗派之匠師,即金城王氏後人,以延續整體建築風格,後因僑匯已斷而限於經費有限考量或其他因素,而另延請大陸工匠來金門,以點工招工方式修建慈德宮。泥塑剪黏司為黃經陸,木雕司為黃金水,由於民國三十八年古寧頭戰役爆發仍未修好,金門與大陸交通斷絕,工匠便留置金門無法返回,黃經陸父子乃借住於廟後民宅,至今其子黃再團仍居住於此,而黃金水後於金蓮淨苑出家。

民國四十九年六一七砲戰,慈德宮門口埕落彈二發,砲彈碎片擊損前落的石雕,另一砲彈落在正殿屋頂,好在未引爆。民國六十七年,由於年代久遠且經歷砲戰與駐軍的毀損破壞而重修,大木構架未更動,此次的修復幸未觸及後落屋架及大楣,而得以保存原貌。

修復工程主要在於地坪鋪面重新更換、屋頂部分桷仔抽換、瓦作修補、前落及川亭彩繪重新髹漆、修補交趾陶、壁面增添彩繪磁磚壁畫等。七十年慈德宮舉行奠安儀式前,將廟埕廣場原有殘破紅磚地坪整修,重新鋪上水泥沙漿成為現在樣貌。

民國七十年,鄉賢黃偉誕生四九四年時,後浦頭鄉民隆重舉行慈德宮的奠安慶典;七十四年時,鄉民運用前期整修經費之結餘款加建左側護龍,將土地公移請入內供奉。八十八年六月十五日慈德宮公告指定為金門縣縣定古蹟。

文化局指出,慈德宮至今已有一百餘年的歷史,跨越清代、民國二個時代,建築的發展過程極為豐富,且其經過四個時期的建築時期,由其中可探究不同時期的材料、工法及細部作法,見證了不同時期的營建史,也組砌了金門地區各個時期建築工藝發展的地方特色。

難得的是經歷多次整修,仍完整維持後落主殿之構件,故而不僅可見到後落原創期的精緻建築形式,尚可得知金門地區因應使用需求及環境限制的成長模式,由其中並可充分的呈現其建築發展過程與材料的使用及營建技術,成為見證歷時性發展的典例。

文化局也提到,黃偉在後水頭、後浦頭黃氏族人的心目中,是一祖先,故如同一般之祖先有牌位崇拜,有墳墓崇拜,此外黃偉更被提升為「祖佛」,稱為黃府大王爺,後浦頭的「境主」,是故除其人品受景仰效法外,更是村民的守護神,藉祭典凝聚黃氏族人之向心力,並給族人心靈上平安福祉。

黃偉不僅是黃氏之祖先,且被稱為「品德完人」,不僅其後裔引以為傲,也普受金門人所尊崇,「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黃偉之人品將長存於金門人心中,永受景仰。

慈德宮與黃偉墓今皆列入縣定古蹟,此二處建築各有不同的建築藝術與價值,藉由列入古蹟,妥善的修護保存,增添金門有形之文化資產,更能彰顯其人品,豐富金門無形的精神文化資產。縣定古蹟慈德宮整修完工原貌重現

記者蔡家蓁/專題報導

創建於光緒二十年左右(西元1894 年)的縣定古蹟慈德宮,在金門縣文化局的修復後,已於去年順利完工,文化局表示,慈德宮周圍空地景觀與古蹟特色相結合,已成為後浦頭聚落中最主要的活動核心,希望藉古蹟保護區之歷史、文化、建築等教育、展示,再塑後浦頭聚落文化的新生命。

金門縣文化局表示,位於金沙後浦頭的慈德宮為縣定古蹟,九十五年一月二十七日開工,進行古蹟維修工程,依照原樣進行維修,工程已於九十六年十月四日完工,斥資約一千三百多萬元。

據了解,當初在修復過程中,縣長李炷烽、文化局長李錫隆等人都多次前往視察,瞭解工程施做進度,希望完整保留古蹟的原貌,李炷烽甚至還為慈德宮古蹟修復書寫碑記。

李炷烽所提的碑記清楚道出品德完人黃偉的生平與修復的歷程,內容為:「慈德宮為金門傳統二落式閩南建築,宮內保存全島最完整之剪黏、石雕與交趾陶,工藝精湛,優異他處。主祀明『品德完人』黃偉司郎中。偉字逸叟,孝友天植,清慎明恕,為明武宗正德九年進士,任職為官,節(馬芻)從,省徭役,多所成就。嘉靖十六年,泉大饑,偉殫神畢力,疾作而卒,光緒二年鄉裔黃卓科等人募資,立祠崇祀。自茲以降,迭有興修。斯為格盡傳承之旨,重現古蹟原貌,用為文化金門之質寔。::::為本縣奠定公私部門協力之善制,期間復承鄉紳,文史學者,鼎力支持,欣克有濟,謹併揚芬。夫維典型夙昔,用啟來者,後之人茍知逸叟行誼之高,觀而摩之,則先後含轍,樂善同心,又所期望矣。」

李錫隆也指出,慈德宮是後浦頭民眾的信仰中心,品德完人黃偉除了是金門的精神標竿外,更是全民以及後浦頭人的典範,希望藉古蹟保護區之歷史、文化、建築等教育、展示,再塑後浦頭聚落文化的新生命。

文化局指出,為了修復慈德宮,當初他們也特別委託陳木壽建築師事務所進行「金門縣定古蹟慈德宮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整個古蹟維護作業相當嚴謹。

調查報告指出,創建於光緒二十年左右(西元1894 年),但也有一說是創建於光緒丙子年,即光緒二年(西元一八七六年),此一說法有待商榷。

民國三十四年農曆十二月二日,慈德宮舉行犒軍時,因燒紙錢不慎引燃廟前堆放的農作物而發生祝融,大火由慈德宮左前方漫延至廟內堆放之玉米桿,前落與川亭木構架遭嚴重毀損,延到三十七年重修。

當時重建原先想法為聘請創建時期的同宗派之匠師,即金城王氏後人,以延續整體建築風格,後因僑匯已斷而限於經費有限考量或其他因素,而另延請大陸工匠來金門,以點工招工方式修建慈德宮。泥塑剪黏司為黃經陸,木雕司為黃金水,由於民國三十八年古寧頭戰役爆發仍未修好,金門與大陸交通斷絕,工匠便留置金門無法返回,黃經陸父子乃借住於廟後民宅,至今其子黃再團仍居住於此,而黃金水後於金蓮淨苑出家。

民國四十九年六一七砲戰,慈德宮門口埕落彈二發,砲彈碎片擊損前落的石雕,另一砲彈落在正殿屋頂,好在未引爆。民國六十七年,由於年代久遠且經歷砲戰與駐軍的毀損破壞而重修,大木構架未更動,此次的修復幸未觸及後落屋架及大楣,而得以保存原貌。

修復工程主要在於地坪鋪面重新更換、屋頂部分桷仔抽換、瓦作修補、前落及川亭彩繪重新髹漆、修補交趾陶、壁面增添彩繪磁磚壁畫等。七十年慈德宮舉行奠安儀式前,將廟埕廣場原有殘破紅磚地坪整修,重新鋪上水泥沙漿成為現在樣貌。

民國七十年,鄉賢黃偉誕生四九四年時,後浦頭鄉民隆重舉行慈德宮的奠安慶典;七十四年時,鄉民運用前期整修經費之結餘款加建左側護龍,將土地公移請入內供奉。八十八年六月十五日慈德宮公告指定為金門縣縣定古蹟。

文化局指出,慈德宮至今已有一百餘年的歷史,跨越清代、民國二個時代,建築的發展過程極為豐富,且其經過四個時期的建築時期,由其中可探究不同時期的材料、工法及細部作法,見證了不同時期的營建史,也組砌了金門地區各個時期建築工藝發展的地方特色。

難得的是經歷多次整修,仍完整維持後落主殿之構件,故而不僅可見到後落原創期的精緻建築形式,尚可得知金門地區因應使用需求及環境限制的成長模式,由其中並可充分的呈現其建築發展過程與材料的使用及營建技術,成為見證歷時性發展的典例。

文化局也提到,黃偉在後水頭、後浦頭黃氏族人的心目中,是一祖先,故如同一般之祖先有牌位崇拜,有墳墓崇拜,此外黃偉更被提升為「祖佛」,稱為黃府大王爺,後浦頭的「境主」,是故除其人品受景仰效法外,更是村民的守護神,藉祭典凝聚黃氏族人之向心力,並給族人心靈上平安福祉。

黃偉不僅是黃氏之祖先,且被稱為「品德完人」,不僅其後裔引以為傲,也普受金門人所尊崇,「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黃偉之人品將長存於金門人心中,永受景仰。

慈德宮與黃偉墓今皆列入縣定古蹟,此二處建築各有不同的建築藝術與價值,藉由列入古蹟,妥善的修護保存,增添金門有形之文化資產,更能彰顯其人品,豐富金門無形的精神文化資產。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