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伏碼‧流影II:盧根影像藝術創作展》明日起在國父紀念館展出

發布日期:
記者: 陳榮昌/縣府報導。
點閱率:423

九十五年九月以︽伏碼‧流影︾在金門文化局舉行影像個展,引起藝文界矚目的地區攝影藝術家盧根,本(三)月十一日起至三月三十日,應邀在國父紀念館三樓德明廳舉辦︽伏碼‧流影II:盧根影像藝術創作展︾,開幕茶會則訂於三月十五日(星期六)下午二時卅分舉行。盧根將以該展,獻給所有踏上金門這片土地,熾情揮灑的生命與靈魂,也希望以金門前線「戰地‧島鄉」邊緣的聲音,召喚生命的真愛與和平。

盧根表示,︽伏碼‧流影II︾系列作品,包括︽伏碼、流影、漂鳥︾三系列,拍攝製作背景分別在中國、台灣、金門等地。這些照片是生長於島鄉金門的子民,面對戰爭劫後的殘局、被時空淡忘的傷痛及當前環境劇變的際遇,由內在壓抑到情懷釋放,所產生的體悟與反射。

作品裡,沒有激烈抗訴,藉由文明與權力對峙的角落,喚醒人道的省思與關懷。在過往的烽火煙硝下,在當今權慾浮動的詭譎中,盧根希望以金門前線「戰地‧島鄉」邊緣的聲音,揭示身為離島人的困惑與渴求,召喚生命的真愛與和平。

盧根說明,︽伏碼︾作品系列,源於對當前環境的觀察與省思,是對潛藏、禁錮、消失於戰後|「金門島嶼」之現實困境與政局變遷的觀照;是壓抑於島內困惑與外在矛盾的顯現。

盧根說,解嚴?小三通開放後,政權更替、板塊移位,權慾隱然浮動,如暗潮伏流;黨派、統獨、族群、兩岸等意識惡化,儼然為本世紀初台灣社會最大的焦慮與危機。金門過往的犧牲代價,並未讓高權者從戰爭中吸取「和平果實」,記取「血族之痛」教訓。而卸下高牆鐵甲角色的金門,並未沉靜,身分上脆弱而混沌不安,立場則錯亂而充滿不確定感,沒得停止、沒得選擇、沒有實體,在一波波「藍紅綠的戰場」,在黨派色彩的夾縫中斡旋、游移、委曲,茍求生存與認同。盧根透過自覺的符號、對應的色彩、抽離的形體,宣洩內心緘默的語彙;經由時空交錯、血脈流竄、心靈聚結,甦醒沉沒在鐵蹄下的血性烙痕。

︽流影︾作品系列,是烽火中蛻變激盪出的力量,是心胸渴望找尋的「島嶼生命」;是「重生」,是游動的力量,是煙硝雲下淨化出的生命力;是從生活中捕捉所觀、所悟,所愛的眾像組曲;是島影、烽火、人間,以及芸芸眾生流離、竄動、重組、蛻變、再生的生命顯像。

作品揭示了無畏逆境,跨越命運的勇氣,引領出撥亂反正的力量,企盼沉淨生靈,聆聽生命的心意,在自然法則中重新探索生命的真諦與祕境,釋放真愛與和平。

與盧根亦師亦友的金門籍國際級版畫大師李錫奇則表示,解嚴以後,在金門小三通開放下,他受邀兩岸藝文活動,屢次同行的盧根,因此,激發出敏銳寬廣的創作領域與藝術能量,無論在影像、繪畫或陶藝上都有相對的呈現,︽伏碼.流影︾便是盧根在兩岸情勢的感悟下孕育而生的精心作品。

李錫奇認為,盧根的影像主題很單純,不脫對當前政治碰撞的憂思、記憶的感懷、內心的感知,或者生活中不斷上演的現實經驗之關照。但是,處理上卻是平和的,在其影像裡看不到激烈的社會抗訴,也沒有現實的嘲諷,而是用節制的步調鋪陳,衍生出具象、非具象的抒情節奏。藉由攝影思考的語言,運用數位攝影、後製融合,加入了動態的影像技巧,不論是對照、並列,或是整體形式的三組式展出,都各有巧思,作品偏向攝影繪畫化,影像語言則是敘述和隱喻性融合運用。

李錫奇指出,1992年金門戰地政務結束,戰爭正式宣告遠離,隨即而來的金門、廈門小三通,帶來了人口、文化的強大衝擊。烙印在金門人記憶裡的閩南式聚落、僑鄉洋樓建築、戰地獨特設施、景觀自然生態、宗族人際關係,都隨著開放觀光的強大趨力,而快速掩蓋甚至消失。原是反共前哨的堡壘象徵意義,逕行跳接成兩岸中介的和平之島,使原有位置產生混淆,短短十數年間,舊的事物在欠缺文化資產保存意識下,輕易臣服於草率政策與市場消費力量,新的事物格格不入地侵蝕著本來的版圖。

在此過程裡,傳統、獨特的文化元素,宛若戰爭後的遺忘之物,安靜的被閒置、損壞、遺忘。戰地島嶼觸目可及的遺忘之物,正如同潛伏的水流,隱逝在迷彩偽裝的外表,盧根運用「自覺的符號、對應的色彩、抽離的形體」,一一捕捉這隱伏的符號。

李錫奇說,潛藏的伏碼是需要被重生,因此,盧根創造游動的︽流影︾系列,係瞬間捕捉的所觀、所悟、所愛之眾像組曲,是島影、烽火、人間,以及芸芸眾生流離、竄動、重組、蛻變、再生的生命顯像,藉由慣用的拉動影像技巧,經時間、空間的位移,影像獲得了解脫、自由。

李錫奇認為,︽伏碼︾是一種內在的壓抑,是對當前環境轉變、政治氛圍、個人情感窘境等混雜的敘事;︽流影︾則是一種外在的釋放,兩者對比、預兆著由壓抑到釋放的過程,是由外在環境與個人的省思,掙脫尋求定位與釋放,向觀看者發出訊息,這訊息是作者盧根自認足以尋求紛爭、愚蠢、荒謬之外的弦外之音。

金門隱伏的符號倏乎即逝,快到讓人難以想像。衝擊、變化時時刻刻都在發生,哪怕是孤立、拒絕變化的小島都無法僵化的固守著。速食化、急功近利的開放、變化,卻更引人憂慮。盧根所捕捉的伏碼,顯現了島嶼認同的恐慌感,在島嶼、邊緣的角色中尋找認同的實體,也提示了這種困惑,並揭示了這種渴求。如何讓它從捕捉、發現,進而產生重組、蛻變、重生的力量,是盧根影像創作中所欲找尋的答案。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