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工坊兩項舞蹈研習圓滿結業
陝北秧歌甩臂美,冀東秧歌腰靈活;蒙族舞姿重瀟灑,民間舞蹈盡婀娜!由金門縣婦女福利服務中心主辦的「藝術工坊」|民間舞和蒙族舞研習,已經結業;成果除了在婦女節活動中表演之外,還將在年度成果發表會上發表。
由金門縣婦女福利服務中心主辦,金門縣社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會協辦的「藝術工坊」,課程包括「民間舞|秧歌」十堂及「蒙族舞」十一堂課,共計二十一堂課;已分別於一月二十九日至二月二日以及二月十二日至二月十六日授課,並由邱驛棠擔任講師。邱驛棠目前就讀北京舞蹈學院編導系;二零零五年曾獲得第四屆校園藝術「蓓蕾杯」三等獎及優秀創作獎。
主辦單位表示,民間舞中的秧歌,是漢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起源於農業勞動|包括田間插秧、耕耘,敲鑼打鼓,後來成為具有特色的唱腔和舞姿,但不同地區,還是有不同的風格。
例如陝北秧歌的步伐穩健,兩臂甩動較大,挺胸昂頭,給人健壯樸實的美感。山東鼓子秧歌雄壯有力,矯健豪邁,表現農民質樸憨厚、堅毅不拔的特點。河北冀東地方秧歌,舞姿豐富,尤其是是屈腿、碎步,以及靈活多變的腰部、肩部、頭部等動作的運用,構成了獨特的風格。
蒙族舞是蒙古族的舞蹈。蒙族不僅擁有廣闊的蒙古草原,溫馨的蒙古包,更有耐人尋味的蒙古舞。蒙族舞的舞曲浪漫,動作瀟灑豪放,散發著濃烈的草原氣息!學習蒙族舞有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是蒙古舞肢體的解放,其次是對蒙族氣質的把握,其三是藝術化的節奏處理。
主辦單位表示,藝術工坊的舉辦,是為了推展傳統技藝,喚回傳統婦女的美德,提昇婦女藝術創作能力。提倡正當活動,為婦女創造休閒空間。
主辦單位轉述結業學員的感想如下:這樣的課程安排很令人滿意;老師不僅教學認真、親切,也給學員很大的自信;另外,課程學習不僅讓學員學習民間舞的舞蹈技巧,也讓人了解到中國的古典美及多元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