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林蔡氏家廟春祭展現傳統古風

瓊林蔡氏家廟春祭展現傳統古風
金湖鎮瓊林蔡姓為名宦之後,村中的宗祠林立,有大宗的「蔡氏家廟」,也有各房分世而蓋的七間小宗,如「坑墘六世竹溪宗祠」、「新倉下二房六世、十世樂圃宗祠」、「前庭房六世宗祠」、「大厝房十世伯崖宗祠」、「十六世藩伯宗祠」和「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
瓊林宗祠不但硬體的建築有量多質精的特質,而傲視全金門。就是軟體的祭祖儀典也是特色獨具,有祠祭與墓祭兩種。祠祭方面有傳統的大三獻科儀,墓祭方面更有別開生面的祭典,在在都保有閩南傳統的古風。
五世的蔡靜山乃瓊林蔡氏承先啟後的靈魂人物。職是之故,「蔡氏家廟」每年援例都會舉行春秋二祭,祭期分別為昨(十四)日農曆二月初七,以及農曆十月初六兩天。文史工作者楊天厚表示,二月初七為五世靜山祖考忌辰日,而十月初六日則為靜山祖妣顏氏忌辰日。祭祀採用隆重「大三獻」祭禮,祭典概區分為「頭亭、二亭」兩次,而且需要延聘「大鼓吹」這種陣頭來增加莊嚴氛圍。
楊天厚表示,輪值出任「頭家」的人員,皆需穿著一襲藍布長衫,於祭典中充當祖靈的「服務生」,隨侍在供桌旁側,提供祖靈一切必要服務,而且要備妥豐盛的供品祭拜其先祖。宗祠當中「論輩不論歲」是放諸四海皆準的規範,因此主桌的「服務生」,即由十八位「頭家」當中,挑選輩份最高的兩位,膺任侍候開基始祖的神聖任務,其餘十六位則平均分配,站立於兩側的供桌後方,各自善盡「服務生」職責,或斟酒,或添飯,或倒茶,或提供飯前甜點,依司儀的號令作動作,絲毫馬虎不得。
楊天厚指出,「頭亭」春祭儀典在農曆二月初七日舉行,當天是蔡氏五世靜山祖考忌辰日。上午十點三十分左右,一年兩度的隆重祭典於焉開展,另一次為農曆十月初六,蔡氏五世靜山祖妣顏氏忌辰日的祭典。祭禮前先行「出主」,把供奉在「蔡氏家廟」神龕中的三十五尊祖先神主牌位全都迎請出來,依序安置在供桌前的座位上,每一尊牌位都有固定的坐位,序尊卑,論昭穆,所有祖靈各自在輪值裔孫的迎請下「對號入座」。祭桌於宗祠拜殿明、次間一字排開,共分左、中、右三大桌。明間為主桌,由始祖十七郎祖考妣高坐首席,二世至五世祖考妣神位同桌作陪。左右兩側次間供桌則陳列六世以下祖考妣席次,左側供奉十三尊牌位,右側供奉十二尊牌位。祭禮完畢之後「進主」,將神主牌位依相反順序迎請回神龕內,在「初獻、亞獻、終獻」三獻禮後,完成「頭亭」祭祖任務。
略作休息後,「二亭」的祭儀又再次於十一時三十分拉開序幕。楊天厚指出,「二亭」祭拜儀式與「頭亭」大致相同。但需再行「出主」,將神龕中的祖先靈位再次迎請出來,但排序要作局部更動,原本「頭亭」祭典中的主桌,則由五世祖考妣牌位居首席,六世祖考妣三尊牌位作陪,共計五尊牌位。兩側次間供桌則由七世祖考妣領軍,依次分昭穆序坐兩側。
楊天厚表示,放眼全金門各姓氏祭祖大典當中,瓊林蔡姓一年二度的祭典最是與眾不同。一般姓氏宗祠祭祖慶典,只要擺妥供品,打開神龕門,然後拈香禱祝即可。瓊林蔡氏家廟供奉的是爵秩顯赫的先祖牌位,官宦世家的排場自是與平民百姓有所不同。整個祭典皆遵循傳統古禮中的「大三獻」來進行,而且還要將神龕中的祖先牌位全部迎請出來。就是祭典的進行,也要循序漸進。在正餐之前,要先來道飯前甜點,以「米粉湯配通包(糕餅店製作的空心包子)、米香湯配寸棗(糕餅製品)」當開胃菜,然後才是「白飯配茶水」,沏壺好茶款待,讓享用大餐的祖靈不致太油膩,設想不可謂不周全。站立旁側的服務生在司儀的指揮下,又是斟酒,又是盛飯,又是上菜,整個祭典就在有條不紊情況下持續進行,這種深富閩南古風的祠祭,遂成為學者爭相研究的素材。
楊天厚說,瓊林蔡氏祭典中另一項特色是一年兩次的墓祭。每年輪值二月初七日五世靜山祖考忌辰的「頭家」,同時需肩負祭掃「徑林」祖墳的任務。蔡氏族人遂於每年清明節前一日,聚集族人於是日祭掃祖塋,一則緬懷先人創業維艱,一則聯絡宗誼。祭祀畢,闔族團聚於祖墳周遭,將供品就地烹煮,族人皆席地而坐,來次別具風味的戶外野餐,形成相當具有特色的畫面。
此外,瓊林濟陽蔡氏祭祖後宴請族人的「吃頭」,也相當具有特色,其中又以「四大將」或「五大將」的菜肴更讓人印象深刻。楊天厚表示,所謂的「四大將」即指八斤足重的白斬雞,十二斤足重的清蒸剝片鮮魚,整盤的大蒜炒肉,蒸煮後攪拌佐料的香Q麵線盤,並搭配一大碗的料好味美的湯汁,保證讓參與盛會的族人盡興而歸。如果再加上一道香噴噴的清蒸芋頭,就稱之為「五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