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推動風力發電箭在弦上
排雷兼伐林,呼風來發電;基地非雷區,林班需復建!台灣電力公司將在「后扁」海邊興建風力發電機,金門縣政府昨天與台電會勘,討論排雷及林地復育問題;經過會勘,已知基地並非計畫性雷區,也未探測到地雷,但伐林前,必須先有林地的復育計畫。
為了在金沙鎮興建風力發電機,台灣電力公司新能源施工處處長陳武雄及金門縣政府主任祕書盧志輝、金門縣林務所所長葉媚媚、金防部排雷大隊管理中心主任莊輝煌中校、台電金門營業處處長李文選、新能源施工處土木課課長蔡明輝及相關人員,昨天前往一號風機、二號風機的預定地進行現勘,希望了解是否涉及排雷問題,並討論工程施工後,如何對現有林區進行復育或賠償。
盧志輝表示,金門的一株一樹,植之不易;雖然引進風力發電做為替代能源是時勢所趨,但大面積伐林之後,如何復育也是很重要的課題!
根據盧志輝和葉媚媚的說明,風力發電機的預定地,位在金門縣第一林班的第十四小班中,區內不但有既有的林班地,還有尚未成林的造林地。
未成林的造林地是農委會林務局委外執行的三年造林計畫,目前雖然尚未成林,但成本已經投入。林務局的人員向台電表示,造林主要的成本,不在成林之後,反而是在初期階段;此外,由於基地的苗木才剛植不久,已經沒有再移植的可能。
風力發電機預定設在兩處,合計面積約二公頃。林務局外包造林每公頃的成本約七十萬元,加上既有林業損失,合計約一百七十萬元;此外,相關路線的闢建,也會造成林木損耗,必須由工程設計單位估測。
就金門縣政府和林務所的立場而言,非工程受迫的林木,希望盡可能全數保留;工程施作時,必須特別小心火源的使用,以避免森林火災的發生。
未來林地的復育,可行的方案包括:由台電依原契約的造價賠償林務局的外包造林單位,並依原貌復原;也可能由台電照價賠償給擁有所有權的金門縣政府,由縣府依照風機興建後,可能會影響的範圍,重新建置海濱防風林景觀-林務局造林成功後,會將所有權轉給金門縣政府。
目前,金門海濱造林大多以木麻黃、黃槿及白水木等耐候性佳的樹種為主;未來風機施作完成後,必須另擇樹種,規劃安全隔離範圍,避免木麻黃的枯枝落葉層因為風機運作,引發火災-台電的竹濱風力發電機去年曾發生類似意外。
對於台電而言,一旦工程動工,自行復育林木或賠款,要比一一移植林木更為便利。不過,這些都不是最大的難題;他們真正擔心的是基地的所在地究竟是不是雷區?
金沙風力發電站的預定地是不是雷區?金防部排雷大隊管理中心的主任莊輝煌表示,現有的雷區清冊中,並未將這個區域列入雷區;經排雷大隊線狀偵測的結果,也沒有發現任何地雷。
排雷大隊偵測的方式,是由后江灣沿岸向海岸防風林進行探測;共探測十餘條路線;每條線寬一公尺,每兩條線相隔二十五公尺;長則二百公尺,短或一百公尺,兩兩平行。
除了排雷大隊的探測之外,林務局已在當地委外造林,原有被森林火災焚燬或因其它因素致死的枯木,已被深埋地下五、六公尺,過程中也沒有發現地雷。
基地未被列入雷區,排雷人員探測也沒有發現地雷,造林人員又已經深掘五、六公尺;到底還有沒有地雷?台電及台電的承包商卻仍要求百分之百的保證;不過,莊輝煌表示,他能說明的就是上述兩點─其一,基地不在雷區;其二,經探測後,也沒發現雷區。
為了確保安全,排雷大隊同意在工程開工後,針對需要,給予台商及承商必要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