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碼‧流影II盧根影像創作展台北揭幕

伏碼‧流影II盧根影像創作展台北揭幕
作家、教育電台主持蘇蘭以盧根十連作的作品︿花開的聲音﹀配合音樂CD開場;盧根的小學同學、馬拉松長跑好手許績勝站在自己與已故楊媽輝老師腳印構成的八連作作品︿唐馬揚蹄﹀前,浯水茫茫寄哀思::。
經過嚴格審查後的邀請,由國立國父紀館、財團法人賢志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的︽伏碼‧流影II|盧根影像藝術創作展︾,昨天下午二時卅分在台北市國父紀念館開幕茶會,盧根的同鄉、同學、藝術家朋友,一、二百人湧入展場,像是同鄉會,也如同學會,更是金、台藝術交流的盛會;國父紀念館長鄭乃文、金門縣長李炷烽、台北市攝影學會理事郭炳東、攝影家莊靈、鐘永和、藝術家李錫奇、李重重、作家蘇蘭、詩人管管以及二十五年前盧根畢業於復興美工的導師郭明福、同學畫家董心如等人都一致推崇這場訴求「戰線VS移位:發自金門島嶼邊緣的聲音」、別開生面的影像藝術創作展。
陪同福建省主席陳景峻出訪,專程自馬祖趕來台北參加盧根︽伏碼‧流影︾開幕茶會的金門縣長李炷烽應邀致詞表示,兩年前九月他因人赴廈門交流以致錯過盧根在金門影像藝術展開幕,今天總算趕上台北的盛會,李炷烽說,做為一個金門人將自己的小小心得,代表金門的鄉親,分享給大家,很有意義。︽伏碼‧流影︾是記錄一個「消失的戰地」過往的記憶,希望將來不再有戰爭;不再有戰爭,就不會有消失的戰地。今天有這這麼多位藝術大師光臨展覽以及曾經拜訪金門,給金門帶來啟發與指導。未來歡迎藝術家進駐金門,使金門更文雅更有文藝氣息。
藝術家李錫奇以生長於烽火戰地的切身經驗指出,夾處在兩岸之間的金門,衝擊、變化時時刻刻都在發生,從盧根所捕捉、再創作的影像內容裡,他看到了在島嶼、邊緣角色中尋找認同過程的焦慮、恐慌與渴求,但他也發現到盧根運用「自覺的符號、對應的色彩、抽離的形體」,賦予這座島嶼重組、蛻變的力量。李錫奇也提及作為一位影像創作者,「拍一張好照片,不如拍張有問題的照片」,從盧根透過觀景窗的「看」,所觀、所悟、所愛,提供了大家探索、沈思島嶼命運、出路的影像思考空間。
資深攝影家莊靈是力薦盧根影像藝術創作展進入國父紀念館殿堂個展的重要推手;他說,二○○六年九月九日專程到金門文化局欣賞盧根的︽伏碼‧流影︾,「嚇了一跳」,視覺上產生相當的震撼,因為盧根作品的表現形式及內涵已超越了一般攝影,將金門這半世紀的遭遇,在兩岸地位的變化與時代性,以其獨特的創作形式表達出來;正全力推動成立台灣攝影博物館的現代攝影大師莊靈,直指盧根的作品「代表金門藝術現階段的全新概念與呈現。」
二○○六年端午節與盧根在宜蘭結為義兄弟的詩人管管、攝影家鐘永和,從金門到台北,盧根兩度影像藝術展,一路相隨、相挺;管管不改幽默、反諷本質,「盧根生在烽火,他的心靈已被閹割」,但他從作品裡看到的是,「盧根的影像藝展,不只是藝術,是藝術裡的吶喊、恐懼與不安」,甫由三采文化推出人文影像書︽原鄉視界|鏡頭中的人文風情︾、有「攝影達摩」之譽的鐘永和透露,他從盧根的︽伏碼‧流影︾看到島嶼烽火、夜襲漫煙,不安的時空記憶,看到金門軍管,解嚴後的政權更迭,板塊移位,前途未知的種種壓抑,又觀看到創作者欲藉由影像解放、紓解出焦躁、沈悶的島嶼困局,鐘永和也窺見盧根在︽伏碼‧流影︾中展現攝影者無比的心靈悸動,「參透對生命原鄉的摯愛關懷,開拓藝術場域與內心的對話」。
時常造訪金門的畫家顧重光,憶及二○○六年九月九日在金門文化局看到盧根︽伏碼‧流影︾首展後的座談會場合,當即說了一句「一位新的藝術家誕生了!盧根,歡迎你加入藝術創作的行列」,昨天,顧重光又從︽伏碼‧流影II︾看到新增的十五件作品,再次驚喜於盧根的影像作品以組合方式呈現,別於單幅作品的表現,卻也因此產生出新的意象,形成盧根與眾不同的個人影像藝術風格。
曾獲台北市語文卓越教師、年度風雲教師的蘇蘭,也是知名的電台主持人、專欄作家,她提及與盧根一段美妙的結緣經過,那是二○○六年九月十二日,她從︽民生報︾文化新聞頭條看到盧根︽伏碼‧流影︾的大幅報導,當即告訴自己一定要到金門看展,但到了金門後,展覽已結束,在陳為學校長的引領之下,夜奔和平社區盧家,第一眼就看到、也聽見盧根︿花開的聲音﹀影像作品,深受吸引、著迷,回台北後,蘇蘭特地在人氣指數極高的個人網站開闢盧根專頁向大家推薦盧根、介紹金門。此回盧根跨海來台展覽,展前一日的佈展,蘇蘭即已趕到展場先睹為快,雖然昨日下午三時與作家楊照有約,蘇蘭還是以半小時時間出席盧根的開展茶會,並配合音樂CD頌詩,帶領觀眾一起傾聽盧根︿花開的聲音﹀。
面對各界的肯定、支持,盧根簡短致謝辭時,真心感謝大家相挺,他要說的,傅達的,都在作品裡頭了,他「謹以此展,獻給所有熱愛土地、熾情揮灑的生命與靈魂」。
近三年來,繼李錫奇、黃世團後,第三位進入國父紀念館個展的盧根,三月十一日至三月三十日在台北市國父紀念館三樓德明廳展出二十天的︽伏碼‧流影II─盧根影像藝術創作展︾,共展出了三十五件以︽伏碼︾、︽流影︾、︽漂鳥︾為三個單元主題的影像創作,作品名稱有︽伏碼︾系列、︿雷池﹀、︿烙痕﹀、﹀鐵蒺﹀、︿缺口﹀、︿夜襲﹀、︿藍局﹀、︿亂碼﹀、︿解放﹀、︿進京﹀、︿兩岸﹀等,︽流影︾系列︿紅潮﹀、︿位移﹀、︿伏流﹀、︿蛻變﹀、︿竄動﹀、︿重組﹀等,︽漂鳥︾系列︿涅槃﹀、︿天問﹀、︿逐塵﹀、︿浴火﹀、︿鳳凰﹀、︿靈落﹀、︿浮雲﹀、︿禪定﹀及︿花開的聲音﹀、︿老兵的日記﹀、︿唐馬揚蹄﹀等。
昨日下午在台北國父紀念館的︽伏碼‧流影︾開幕茶會,吸引了百餘位文化、藝術界人士前來觀展;金門鄉親也來了不少,旅台藝術家李錫奇、翁明川、翁明哲、翁翁、黃世團、呂坤和、張國治、楊樹森、吳俊儒、洪世國、徐瑞,作家古月、牧羊女、楊清國、王先正、黃克全、顏艾琳、張輝明等人也都齊聚一堂,盧根甫入台北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系就讀的大女兒盧雨涵也到場為老爸加油,正計畫開拍金門十二位不同創作領域藝術家故事的知名電影、紀錄片導演唐振瑜也特地趕到會場「物色」藝術家。盧根也在展場其作品前向觀展者親作解說、「解碼」。整個開幕場面既熱鬧又溫馨。
︽伏碼‧流影─盧根影像藝術創作展︾,二○○六年在金門、二○○八年在台北,下一站將前進中國大陸,北京、福州都有文化藝術單位邀請,屆時,兩岸三地都看得見,聽得到盧根「發自金門島嶼邊緣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