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文化節》持誦桃園明聖經可生浩然之氣
「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歷朝加尊號,矧是神功卓著,真可謂蕩乎難名;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三教盡皈依,式瞻廟貌長新,無人不肅然起敬。」
首段是關廟對聯,說的是關公在儒、釋、道中的地位及歷代的封號;他,或者應該說「祂」,在中華歷史中,已成為三教共同尊崇的聖人。就儒家而言,相對於「孔夫子」或「文聖」,關公被尊為「武聖」或「關夫子」;在佛教,關公被尊為伽藍神;在道教,關公被奉為協天大帝。不過,有人認為關公不只是佛教的伽藍護法神,而是「蓋天古佛」。
在中華桃園明聖經出版的︽關公平議與桃園明聖經對未來世局影響力大︾一書中,把文首的這副對聯置於封底;書的編著者黃國彰就是中華桃園明聖經推廣學會的理事長。「台灣關公文化節」目前正在金門開展,中華桃園明聖經推廣學會是總承辦單位。
黃國彰在書中說:關公有「關聖帝君」、「蓋天古佛」、「協天大帝」、「翊漢天尊」的尊稱。關帝|關聖帝君之所以受到華人的最高尊崇,完全是基於其一生忠義的人格。關公的風範深刻而長遠地影響著華人的價值觀與社會道德,所以關公的忠義精神不斷被反芻、回饋、深化,成為一種文化。
為了秉持關公忠義精神,提振道德重建,開創活力臺灣,臺灣儒、釋、道等宗教團體及學術團體,從二零零八年三月一日起,共同舉辦了「臺灣關公文化節」,以作為「2008人文藝術教育展」的主題;整個活動將長達一整年。
在︽關公平議與桃園明聖經對未來世局影響力大︾一書的序言中,黃國彰表示:我們期望將以往只存在於宗教界及民間中的關公信仰,跨越到學術領域,因此於二零零五年舉辦了第一屆「忠義文學獎海內外徵文比賽」;二零零六年與國防部政治作戰學校、國立中興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合辦了「第二屆忠義文學獎」;二零零六年九月又參與「二○○六年山西關公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正式將關帝聖典︽桃園明聖經︾推上國際學術舞台。
黃國彰所編寫的︽關公平議與桃園明聖經對未來世局影響力大︾,也在山西的國際研討會上發表。這本書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敘述關公的事蹟,並就「華容釋曹」(關公義釋曹操)、「失荊州」、「關公卒諡壯繆侯」、「蓋天古佛」等情節進行辨析。另一部分則是對︽桃園明聖經︾的結構、綱要、內容加以說明,並強調︽桃園明聖經︾對世局的影響力很大。
關公在東漢和蜀漢時,被封為「壽亭侯」,死後被諡為「壯繆侯」;隋代立祂為伽藍之神;宋代加封「忠惠公」和「武安王」,並屢加封號;明代封「協天大帝」;清代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到後來,封號長達二十六個字:「忠義神武靈祐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黃國彰在書中為「壯繆侯」的諡號進行辨析;他舉文獻為證,指「繆」與「穆」字在古代通用,都有美好的意思;︽諡法︾中有「武而不遂曰壯;布德執義曰穆」的解釋;關公的「壯繆」與岳飛的「武穆」同義。因此,「繆」字用在關公的諡號裡,並沒有「名與實爽」的負面意思。(以上的辨析,可見於︽山西通志︾)
此外,關帝自玉泉山顯聖後,除了在各地有單獨的廟殿供奉外,有些寺廟的排列甚至把關公與觀音並列;例如山西城萬卦山的天寧寺,在大雄寶殿旁建有關帝廟,另一側則是觀音殿;觀音有南海古佛之稱,黃國彰主張關公也應該正名為「蓋天古佛」。
不過,關公是否顯聖,是否為伽藍,其實是存在反對意見的;世人因為「失荊州」,「華容釋曹」等事件,對關公,曾有負面傳言,這些正是黃國彰在「平議」中辨析的重點。
︽桃園明聖經︾是以關公為第一人稱所著的經典,民間流傳有︽朱子刪定玉泉真本桃園明聖經︾和︽關聖帝君應驗桃園明聖經︾等版本;內容大致相同。︽桃園明聖經︾在經中說是玉泉寺僧夢中得授而寫成。經中要人以孝悌忠信為本,以禮義廉恥為根;要人守命由天,安貧樂業。經中有一段話是這麼寫的:「吾(關帝)係紫微垣中,火之正氣。火,離明也,故主文昌。火,又烈性也,故主武曲。文主仁,仁首忠孝。武主義,義首廉節。」
黃國彰認為︽桃園明聖經︾的殊勝之處如下:文辭雄偉,專心持誦,立現浩然正氣。經文綱要了忠孝廉節及五常、八德等道理,是導正時下亂象的良方。經文列舉了虞舜、孔子、蘇武、諸葛亮、張巡等十多位歷代聖賢,欲為後人效法。經文字淺義妙,淺者見淺,深者見深,可以遵道而行或明心見性。經文所述,即為上乘妙法,是聖佛教人的上等功夫。
黃國彰在書中說,在臺灣,誦持過︽桃園明聖經︾的人已不下二百萬人,如果人人能由︽桃園明聖經︾,做到仁民愛物,不貪不取,順乎自然,將有助於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