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島環頸雉非台灣特有亞種

浯島環頸雉非台灣特有亞種
金門島上的環頸雉並不是「台灣特有亞種」!在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執行的「金門環頸雉暨相關棲息生態環境調查」報告中,建議將金門環頸雉排除於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之外-為了觀光,可以規劃生態旅遊;為了農民,則可以開放有限度的獵捕,或按農田面積給予合理的損害補償!
在研究中,研究人員根據「粒腺體DNA」所建構的親緣關係樹,研判金門環頸雉與「華東亞種」較為接近,與「台灣亞種」則明顯分屬不同的系群。在外型上,金門環頸雉的部是棕黃色,台灣亞種的部是棕白色;金門環頸雉的肩羽是栗色,「華東亞種」的肩羽也是栗色;因此,金門環頸雉應為「華東亞種」。
「金門環頸雉暨相關棲息生態環境調查」是由金管處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辦理。研究團隊包括李壽先(研究主持人)、洪心怡(研究員)、李溫林(研究助理)。這一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調查環頸雉在金門的密度,並以「分子遺傳技術」、「形態分類」,鑑定金門環頸雉的亞種地位,分析金門環頸雉的遺傳多樣性,希望建立基本資料,並提供政府作為訂定經營管理政策的參考。
根據研究,「台灣亞種」(Phasianus colchicus formosanus)是「普通雉」(Common Pheasant, P.versiolor)中,「灰腰雉群」裡的一種。
在生物分類上,雞形目(Galliforms)雉科(Phasianidae)雉屬(Phasianus)包含「綠雉」(Green Pheasant)和「普通雉」兩種。綠雉的分布只局限於日本;「普通雉」就是環頸雉,共有三十一個亞種,目前廣泛分布於歐洲、北美、日本、智利、紐西蘭、澳洲塔斯梅尼亞島等。這三十一個亞種可歸納為五大分類群,以「灰腰雉群」最大-含有十九個亞種,而且包括「台灣亞種」。
一九六零及一九八零年代,台灣曾經由美國引進非台灣亞種的普通雉供作為禽肉及羽毛加工之用;後因逃逸、釋放等因素,外來亞種已在野外建立一定的族群量,也使外來種的基因滲入了台灣亞種,造成台灣亞種遺傳特有性的消逝。台灣亞種因為棲地消失、破碎化及亞種競爭,瀕臨遺傳滅絕的危機,因此被列入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
金門島上環頸雉,一直被視為台灣亞種,依法受到保護;在沒有天敵及人為干預的情況下,繁殖迅速,取食田野作物,造成農民的抱怨。因此,鑑定金門環頸雉的亞種地位,對政府的經營管理政策而言,就顯得相當重要。
在「金門環頸雉暨相關棲息生態環境調查」中,研究人員採取的研究方法包括「粒線體DNA序列分析」、「微衛星基因座分析」、「金門環頸雉外部形態比對」、「遺傳多樣性分析」:::等。
在「粒線體DNA序列分析」的部分,研究人員發現金門環頸雉與台灣環頸雉的基因樣本明顯分為兩個群系,並發現金門環頸雉、台灣亞種與華東亞種的親緣接近。
在「微衛星基因座分析」的部分,顯示大多數的金門環頸雉無法排除來自台灣的可能性。
在「外部形態比對」的部分,發現金門環頸雉與台灣環頸雉的白色頸圈在前頸有中斷不完整的情況,而普通雉的「台灣亞種」、「廣西亞種」、「華東亞種」等三種,都是頸圈中斷的亞種。不過,由部的顏色和肩羽,則可判斷金門環頸雉並非「台灣亞種」,而是「華東亞種」。
在「遺傳多樣性分析」的部分,研究人員發現金門環頸雉的遺傳多樣性低於台灣族群,符合金門環頸雉是經由人工圈養而導致族群擴張的說法,而且金門環頸雉可能有近親交配的現象。
根據「金門環頸雉暨相關棲息生態環境調查」的結果,研究人員從經營管理、農業補償、生態旅遊的角度,提出了三項建議。
在經營管理上,研究人員指出:金門環頸雉在經營管理上的最大問題就在於這一族群是否屬於受到法律保護的台灣特有亞種?但經過研究調查,證實金門環頸雉並非台灣特有亞種,而是華東亞種;因此,政府已經可以將金門環頸雉排除於︽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的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之外。基於降低外來生物對本土原生種的影響,或基於降低外來種對農作物的影響,金門的政府單位,則可考慮在環頸雉危害較嚴重的農地上,適度開放有限度的獵捕。
在農業補償上,若為了保育需要,必須讓農民與環頸雉共生,則可根據每隻環頸雉對農田面積的平均損害程度(例如攝取高粱的平均量),計算出合理的補償金額。根據研究的結果,金門西北區域,每公頃約有零點一八隻環頸雉。
在生態旅遊各生態教育上,金門已經是賞鳥的熱點,環頸雉更是一種廣受鳥友歡迎的鳥類。研究人員執行「金門環頸雉暨相關棲息生態環境調查」後,發現金門環頸雉在六、七月時,蹤跡最少,未來在規劃生態教育及旅遊時,可以避開這兩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