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印寺石門關修竣古蹟風華再現
耗資約一千九百多萬元的縣定古蹟海印寺石門關修復工程,自九十五年三月二十七日開工後,已於近日完工,縣長李炷烽特別為古蹟修復立下碑記,並籲請鄉親共同來珍愛地區的文化古蹟。
金門縣文化局有鑑於海印寺年久失修,於九十五年發包重建,加上海印寺自行籌措的配合款,總經費約為一千九百多萬元,為了遵照原貌,承包商也特別延請中國的老師傅抵金參與,才能再現古蹟風貌。
縣長李炷烽也特別撰寫「海印寺 石門關 縣定古蹟修復碑記」,內容為:「海印寺昔名太武巖寺,位踞浯洲名山,靈山古剎,意境深然,承載金門千百年薈萃之人文,「鴻漸腦已渡江矣」,蓋勢由此出故也;寺旁拱形石門,別具異境天開之壯,稱「石門關」,為太武十二奇景之一,關門橫刻「海山第一」,氣宇渾穆,雄偉謹飭,乃明盧若騰所書。
揆諸太武巖寺,始建於宋代咸淳年間,奉祀通遠仙翁,歷代以來,迭見興廢,有明萬曆八年同安縣令金桂峰捐俸修葺;二十八年復為重修,迨至永曆十五年信眾再予鳩資重建,易名為「海印寺」,至此型名具備。洎及民國四十九年重修,五十八年並於寺前闢地增建「龍樓」、「鳳閣」規模乃益大;近於七十一年雖復重修,惜為水泥構建,且年久隳敗,傾圮不堪,爰議應予修復,用以維護珍貴文化資產,為此,縣府特匡列所需經費,將石門關與海印寺全景整體規劃,修復之,亟副文化保存之旨要。::::
此外,根據李怡來所做的「金門海印寺之歷史沿革調查」中指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明豐熙登太武詩:「一山高出萬山嶺,絕頂相傳舊有仙」。太武山別名仙山,或疑其山上曾經有仙人住過。大概是因山上有一座寺廟,最初係祀遠通仙翁而傳之。
海印寺位在太武山兩最高峰間凹地,原名太武巖寺。因太武山上巖石糾紛縈紆如印章篆刻,所以雅稱海印,巖稱海印巖。太武巖寺也叫海印寺,便是因此而來。每年農曆正月初九「天公生日」,善男信女登高進香,盛況空前,與浯島城隍遷治慶典並稱金門民間兩大節慶活動。
文化局指出,海印寺始建於宋度宗咸淳年間(西元一二六五年迄一二七四年),原本祀奉在北宋成仙的通遠仙翁。明神宗萬曆八年,有巨賊(大盜)越獄;同安縣令金桂峰禱於太武巖寺,找回了人犯,因此與瓊林進士蔡貴易等金門士紳發起重修,海印寺的規模也就從此擴大了。
海印寺屢圮屢修,由道廟轉為佛寺。蔡貴易、蔡獻臣(雙蔡為父子進士)和陽翟進士陳賓門(與蔡獻臣同榜),以及稍晚的盧若騰(崇禎進士),都在不同時期參與過倡修海印寺的工作。
金門八二三砲戰時曾受重創,戰後重建成為今日的風貌,供俸的主神也改為觀音佛祖、如來及十八羅漢。
海印寺左前方,太武山關旁,有圓拱石門一方,叫石門關,是太武山十二奇之一,以幽奇見稱。石門關用石砌造,上有翼角起翹反宇屋頂的石護檐,中央開拱形門洞,穿過門洞,可通往門後的石室,宛若出入的關口,因此稱為石門關。門的上方,有橫額一方,題「海山第一」四字,為明忠臣盧若騰於明王永曆十五年(1661)所書,但因後人忌諱而將盧若騰的署名磨去,只留下「永曆辛丑」字樣。現列為三級古蹟。
盧若騰,字閑之,一字海運,號牧州,浯洲賢聚人。生於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1598),卒於明永曆十八年(1664),享年六十七年。崇禎丙子舉人,庚辰進士,為南明忠臣。一生風情豪邁,著作頗多。曾於永曆十五年倡修海印寺,留有(募建太武寺疏)及(重建太武寺碑」)。
文化局也強調,用心保護文化資產這一直都是文化局的堅持,不論是透過當地各種不同的管道或是各種不同的聲音,都能讓文化資產在金門文化建設上的運作得到了重視,得到民眾普遍的參與與支特,也希望積極借用世界各地專業而寶貴的意見與經驗,能夠在未來的推動上獲得實質的效果,對於金門未來文化資產的走向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