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遺物王柏林親贈縣府
建造金門民俗文化村的旅日僑領王敬祥之孫王柏林和妻子王凌志如,為清明祭祖,特於日前返金,並於昨日正式將祖父王敬祥的遺物黑帽子、日幣一百萬元,捐贈給金門縣政府,表示對金門這一片鄉土的熱愛和感念。
今年高齡七十八歲的王柏林,自小在日本出生,因不願取得日本籍,只好歸化大陸籍。因此,王柏林夫婦要回故里尋親,相當困難。九十二年十一月第一次返金,參加閩南學術研討會,這次是第二次返金,因身分之故,最多僅能在國內停留十天,這回為了清明祭祖,一日由日本抵金,預訂於七日返回日本。
王柏林的曾祖父王國珍,清同治年間僑居日本,於神戶經商。貿易網路遍及大阪、橫濱、上海、台灣、廈門、新加坡、呂宋(菲律賓)、安南(越南)、印尼等商埠,事業相當成功。王國珍熱心公益,曾任神阪閩粵會館主管,總理華僑總商會事,晚年返鄉,致力於修橋造路等善舉,辭世後安葬於五虎山麓。
王柏林的祖父王敬祥,繼承父業,長期擔任日本華僑總商會會長。時值孫中山在日本號召國民革命,組織中華革命黨,王敬祥傾囊資助,不遺餘力。民國初年,亦出資建晉江海公路,愛鄉愛國情操,令人感佩。民國十二年於日本逝世,國父親臨弔唁,備極尊榮,隨後亦遷葬返鄉,落葉歸根。
金門民俗文化村位於金沙鎮山后中堡,在清光緒二十六(公元一九零零)年落成;係王國珍、王敬祥父子於日本神戶經商致富後所建。構建後分贈族人,十八棟整齊劃一的傳統閩南古厝,規模宏大,堪稱金門重要的歷史文化資產。十八座宅邸中有十六座為二落大厝,二座為海珠堂(昔為鄉塾學堂)及王氏宗祠,總稱「山后十八間)。從清光緒二年(一八七六年)動工,迄至光緒二十六年(一九零零年)完工,前後歷經二十五年之久。
在昨日的捐贈典禮上,王柏林將祖父王敬祥一九一三年的遺物黑色帽子一頂、愛鄉基金一百萬日元捐給金門縣政府,縣長李炷烽除回贈精美花瓶一只、經典金門一冊,也將遺物帽子、一百萬日元回贈給財團法人金門民俗文化村文教基金會。
昨日在場的包括:社會局長許乃權、教育局長李再杭、社會局課長李廣榮、財團法人金門民俗文化村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王世捷、執行長王俊陵、山后王氏宗親代表、金技學院教授江柏煒等人。
縣長李炷烽表示,係以隆重感謝的心情接受捐贈,王家,特別是王國珍、王敬祥父子,是金門旅外僑親對金門貢獻的代表人,這一、二百年來,父子在金門立下的關懷鄉親榜樣,無人出其右,因此,對於他們,他要再三表達追思、感念。
他強調,要不是有這些僑親關心、支持金門,就沒有今日金門的局面,他們即使遠在他鄉,也會想到金門,這也是金門未來發展最大的資產。他除了以感恩的心情接下王柏林的這份心意,也謝謝王氏族人開放民俗文化村,讓它成為金門珍貴的觀光資源,他認為,如果沒有民俗文化村這十八棟建築,金門的觀光資源將遜色很多。
王柏林則對縣長李炷烽的讚美,直說不敢當,也對金門行,縣長的照顧表達感謝。
江柏煒則補充說明,王柏林現在是神戶孫中山紀念館名譽館長,盡心盡力於華僑事務,且在當地華僑學校扮演重要角色。王國珍、王敬祥父子建成山后民俗文化村十八棟房子,供家族按人丁分配入住,是照顧故鄉家族的典範。國父孫中山討袁時,王敬祥也給予很大幫助。而王家與清代台灣五大家族之一的板橋林家也有姻親。
財團法人金門民俗文化村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王俊陵則代表王氏家族感謝縣府的鼎力支持,他也希望藉由縣府、金門國家公園的協助,保持金門民俗文化村正統閩南式建築的觀光特色。
李炷烽表示,縣府將會全力協助,也會結合金門國家公園力量,充實其中的館藏,甚至舉辦相關研討會。
而在座談中,金門民俗文化村文教基金會代表建議加強金門景點的廣告行銷、石頭村牌及早設立;另外,也有人提議將王國珍、王敬祥的墓園列為歷史建築,予以維護。
李炷烽則利用機會澄清,地區的石頭村牌都是公開招標,根本不可能有如外傳的上下其手的事,係因過去的村牌易壞,所以才決定採用石頭,原本的構想是希望由當地有名望的人提字,增加紀念性。
王柏林、王凌志如夫婦返金後,最喜歡小動物、花花草草,因此,金門各個公園的花草綠樹很吸引二位老人家,王柏林特別喜愛模型飛機,尤其是乳山的模型飛機,王柏林透露,因為在日本唸小學時,他曾做過模型飛機,還因此得獎,所以對模型飛機特別有感覺。
在飲食方面,王柏林、王凌志如夫婦並不挑食,只是,王柏林喜歡喝啤酒,夫婦二人對於金門油條的家鄉味則念念不忘,百吃不厭,今天才吃,又嚷著明天還要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