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童玩「嗶仔草」喚起不少人幼時成長記憶

發布日期:
記者: 蔡家蓁/金城報導。
點閱率:743

還記得兒時的童玩「嗶仔草」嗎?這個貌似豆莢的植物,可是很多人成長記憶中的童玩。金門家扶中心近日就教授受扶助兒童練習吹嗶仔草,中心表示,希望讓孩子也能體會到父母兒時的童玩記憶,增進親子互動。

最近金門家扶中心為扶助兒童上了一堂有趣的課程,就是練習吹嗶仔草,據授課老師翁雪燕表示,其實這是很多家長兒時的玩具,因為以前玩具較缺乏,每當清明掃墓時節,陪著家長上山掃墓,看到嗶仔草,就會摘來玩,當作打發時間。

翁雪燕說,她還記得,有些比較厲害的同學,甚至還會用嗶仔草吹奏歌曲,相當好玩。而且這個教材,非常容易找到,像他們此次上課所使用的嗶仔草,就是在中心前的廣場雜草中找到的,她認為,只要細心觀察,其實生活周遭就有很多有趣的植物玩具,不一定要花錢,就可以玩得很開心。

昨日的「嗶仔草」課程,剛開始小朋友還不太懂怎麼樣吹奏,後來在老師的教導下,已經可以吹出嗶嗶的聲響,同學們相互研究,如何才可以吹奏出聲音,還說要帶回家跟家長一起玩。

據地區植物專家陳西村表示,嗶仔草的學名叫「野豌豆」,無毒,其實並不是在清明時節才會茂盛,反而是在大小麥收成時才會有,可是近年來由於環境變遷,很多植物的生長期都不太一定。

陳西村指出,其實嗶仔草台灣也有,只是以前台灣都用竹子作笛子,但是金門的竹子較少,所以便用嗶仔草取代笛子,而其發出的嗶嗶聲,也相當悅耳,於是成為大小朋友的童玩。

除了嗶仔草外,其實大小麥梗經過加工作出來的笛子也很有趣,陳西村說,嗶仔草常會因為豆莢夠不夠飽滿,而影響吹奏的聲音,但是大小麥比較不受影響,只是要拿來當笛子,還需要特殊加工一下,而這也是昔日農業時期相當熱門的童玩。

對於嗶仔草近來是否絕跡,陳西村分析,並不是較少見,而是近年來地區注重植物養護工作,很多嗶仔草還沒長大,就被當雜草除掉了,再加上大家沒有特別關心,不會特別想看到,才會有錯覺,認為植物絕跡。

也有資料指出,嗶仔草也有一稱為「苕子」,為溫帶蔓性豆科草本植物,在臺灣為一年生或越年生,莖柔軟,平滑或具短毛,偶數羽狀複葉,葉軸末端具有攀緣的捲鬚,花紫紅色,總狀花序,種子圓而光滑,呈黑色或深褐色。

苕子的適應性很廣,能夠適應各種土壤,臺灣自臺南以北及海拔1,500公尺以下之山地均能生長。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