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鄉親參與座談抒發願景

發布日期:
記者: 莊煥寧/金城報導。
點閱率:423

台灣競爭力論壇與金門縣政府昨日下午二時起在本縣文化局三樓會議室召開「金廈特區座談會」,與會的縣府主管及地方機關首長與社團代表、意見領袖人員及鄉親代表針對「兩岸共同成立金廈特區之願景」,表述意見與心聲,探討金廈特區之可行途徑,提供金門未來的發展的看法。

金廈特區座談會由縣長李炷烽、議長謝宜璋、台灣競爭力論壇總召集人林建甫教授、以及論壇金廈特區組召集人吳成典共同主持。與會人員也針對主題提出個人的看法與意見。

縣府建設局長李增財指出,金廈特區涉及主體及政治面,議題太沈重,希望加一個標題為「金廈特區兩岸共同市場」,提出兩岸共同市場的副標題是比較不涉及法律面,只要把金門比照香港與澳門的模式就已達到我們需要的目的。把金門變成一個自由經濟的區域,由兩岸共同市場再進入金廈特區,而競爭力論壇也希望能增加法律面的問題。

金門商業會理事長蔡天送指出,小三通實施到今年已經第八年,還在試辦,中央對不起金門,難怪大家都說「通三小」,我們應該檢討為什麼中央原本可以經過金門的貨物中轉而必須經由日本的石桓島到大陸。而地區也應該要把金門的體質建設好,金門沒有博弈場、高爾夫球場,是吸引不了觀光客。

他認為金門人要善用台灣及廈門資源的思維,因為金門區域性太小,要吃雙港水。

烈嶼鄉長林金量認為,金廈特區目標太大,一個規劃案分為近程、中程、遠程,金廈特區由於牽涉到國家統一主權與管轄問題,應屬於遠程目標。他認為「金廈特區」應改為「金、廈特區經貿」會比較切合實際,而目前小三通尚處於人員來往的近程目標,還不到中程遠程。

提到金廈互動,他認為應先成立金門特區,再與廈門特區透過經濟互動,而且金門成立特區後,中央充分授權,台灣民眾到大陸可以經由金門特區到大陸,大陸民眾也可以從金門特區往來,不需要繞經港澳。而大陸及台灣貨運經由金門往來,港口負荷不夠,因此,金廈大橋要通,金烈大橋也要通。

金門農工職校校長陳水芳指出,金廈特區必須法治化,必須經過立法院,過程是漫長的,沒辦法與大三通搶時間,建議不要從金廈特區去著手,可從港澳化,以行政命令來辦理速度會比較快。港澳化許多事情可操在金門,屆時必須看縣長與議長是否有此魄力,如金嶝大橋做到一半差一點,大陸方面也做一半差一點,這樣就會形成國際注意的金嶝斷橋,新聞性一定比韓國的板門店與柏林圍牆更受到世界注目,更能吸引觀光客過來。

與會的一位翁姓民眾認為,金廈特區應該是二零一二年後的事,他認為到時才有選舉當作動力,目前來談有點捨近求遠,他看不到金門的未來與願景,在觀光產業上縣府不夠用心,不信可以在機場櫃臺做一個旅遊滿意度調查,可能連六十分都沒有,這就是金門觀光產業發展的問題。觀光是需要政府部門的資源,也需要國家的行銷。民進黨執政八年,金門有些東西想做無法做,國民黨即將上台執政,現階段地方政府應該加緊腳步提出規劃才是最可行的。

前省府秘書長翁明志期待國民黨執政能夠解決經濟困境,他說,過去民進黨執政,也許中央政策沒有配合或資源不夠,期待未來國民黨執政後,地方政府認為不配合的或窒礙難行的,在很短的時間上能夠銜接上。擔心的是一旦中央給政策了,地方是否準備好了?

柏村國小校長翁明國認為,金門要轉型,名稱要具有戰略性,要有目標性,小CASE引不起人家的興趣,金廈特區把金門當作兩岸前進的試點,試點要做成,題目要大,才能吸引兩邊的注意力,互相合作配合,吸引彼此的引力,名稱蠻好的。不過應該把金廈特區的內涵是什麼?如何排除障礙的完整策略,讓鄉親瞭解,會比較容易達成。至於如何改變上頭的政策,要有民意基礎,可以做「公投」,有民意作後盾、有了籌碼跟上面爭取,比較有勝算,而馬英九上台後,機會對金門非常好,應該研擬遊說中央甚至中國大陸,對於金門的政策會有促進的效果。

許峻岷批評政府活力比民間的活力差太多,他說,金門可比照香港模式設立兩岸金融中心,但金門是否準備好了呢?他認為政府部分,是做官準備好了,做事還沒有準備好;民間部分是賺錢準備好了,如何賺錢還沒有準備好。他也認為以金門成立經貿特區可以解決台灣沒有加入東協的經貿盲點;他並提到,金廈大橋廈門如果動工,金門要如何接招?

洪姓民眾對於縣府請雷倩來擔任金酒公司董事長,樂見地方終於可以引進國際觀的專業人士到金門來,並希望未來金門人做事不要只看到眼前,要看到以後、甚至看到國際,他建議縣府多引進台灣或海外學者專家來為金門這塊土地努力奉獻。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