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廈特區/專論》兩岸共同成立金廈特區之願景 /謝明輝
壹、前言
本屆總統大選總算圓滿落幕,馬英九當選後,各界均認為兩岸關係的改善指日可待。而兩岸關係的改善,不只有政治上、國防安全上的意義,更重要的還包括有經濟上與社會發展的意義。
有鑒於目前的兩岸現況為各自分裂、分治的政府,且無論就國力上或面積上而言,均屬「大陸大、台灣小」的懸殊不對等關係;在此情況下,「安全」便成為台灣政府最大之顧慮。而為有效改善兩岸關係,成立金廈特區以作為雙方之磨合試驗點實為必要。
先行試點初步將選定由金門與廈門共組「金廈特區」。此乃由於「廈門大、金門小」,相較台海兩岸之地緣性比例十分類似。且金廈特區成立後,亦必因此不對等關係而盡可能要求達到平等,故勢必衝突不斷糾紛叢生,而與現今台海衝突的情形相似;屆時,兩岸政府正可利用此機會尋求出解決方案,以促使大陸學習以大讓小、並使台灣習得如何以小事大,最終能找到兩岸均能接受的平衡點。
據此,為了打開兩岸僵局,以在兩岸關係中開創在一國兩制以外的第三條路,兩岸政府應通力合作推動『金廈特區』作為兩岸更緊密整合的試點區域。
貳、可行性分析
現階段台海兩岸間的互通,乃是依據行政院通過之︽試辦金門馬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進行所謂的「小三通」。然而,小三通給予外界的觀感,往往是「有三通之名,而無三通之實」,台灣本島與大陸間仍需透過第三地|也就是金馬地區|才能通行;此政策上的不便利,將無助於兩岸關係的進展。
雖然如此,但由於有實施小三通的先例,故金馬地區對於兩岸人民的直接往來,其接受度可能較台灣本島居民來的高;由此看來,似乎可成立「金廈特區」,以作為兩岸和平統一的試驗窗口。
然由於此涉及兩岸政府的同意權,故以下將分析成立金廈特區之可行性。
一、從技術面來看:
2007年金門小三通旅客人數,在兩岸多項開放政策下,全年共有725,096人次入出境金門,較上一年(2006年)增加十餘萬人,創開航七年來單年的最高記錄,可見金廈人民往來已成常態。
另外,金門縣為有效執行「小三通」任務,已開闢金門至廈門定期航線,開放初期每週一、三、五日由「太武號」載運旅客往返於金、廈之間;目前更由民間所投資「馬可波羅號」、「東方之星」、「新金龍號」等大型客輪加入金、廈之間觀光客往返之服務。
就此而論,金廈地區既在小三通的前提下已互通往來、且已存在通航之基礎設施,故成立金廈特區就技術層面來說甚為可行。
二、從效益面來看:
若成立金廈特區,則雙方在硬/軟體設施上均可共有、而成果可共享。因此若雙方的合作將具有經濟效益,則以此作為試點區,便有其價值。
目前到廈門投資的客商包括港、澳、臺地區和新加坡、英國、美國、日本、南韓等21個國家,投資領域以工業為主,遍及農業、旅遊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和服務業等多種行業。對此,金門縣可謂台灣地區、日本、南韓等亞洲國家投資進入廈門更為方便的隘口。
此外,對台灣人民來說,從金門進入大陸比從香港進入大陸更為經濟;且金門可直接向大陸購買較便宜之物資,公共工程之成本亦可大幅降低。而對廈門人民而言,帶動臺灣人民進入廈門投資,可望提升廈門的人均所得。又對此兩者而言,將可提升金廈觀光產值。
只是,雖然金門縣的人均所得為11,197美元,高於廈門市的人均所得7,398美元,然其本身的工、商、服務等產業本就不發達,故兩者的緊密關係是否能替廈門市產業經濟發展擴大利基,仍有待商榷。
此外,延宕已久的「金廈和平跨海大橋」建設方案應儘速通過,使兩地經貿合作能更加強化、更為緊密。
三、從執行面來看:
廈門港港口優良,終年適合船隻運行,廈金航線停航的機會比較少,再加上航行時間短,成了臺胞往返大陸的首選。該港區自然海岸線為202.3公里,最大水深17.5米,現有舶位124個,其中萬噸級以上舶位40個;全港累計開闢集裝箱航線137條,航班密度達每月490班次,基本覆蓋各主要港口;2006年全年貨物總吞吐量為7,792萬噸。
相較於廈門,金門縣目前有三個港埠|九宮碼頭、料羅港與水頭碼頭。其中九宮碼頭為往返大小金門間的交通樞紐,水深不足、船隻噸位小;料羅港則為金門唯一的商港,現有航行台金之客貨輪共有卅餘艘,分別行駛於金門至高雄、花蓮、基隆、台中、嘉義及台南之間,全年貨物總吞吐量為70餘萬噸,但由於料羅港區範圍不大,碼頭擴張受限,無法成為優良大港;而水頭碼頭則與廈門港和平碼頭通航,為小三通實施港口。
雖然廈門港條件更為優良,且其港口貨物吞吐量遠超越金門料羅港,但廈門港區其相對金門乃位居於內海灣,故若廈門港區能結合金門水頭商港作為其外港,則可進一步擴大共同利益。
四、從法律面來看:
目前兩岸間的小三通,乃依據行政院︽試辦金門馬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之歸定,其法律位階甚低,就法律上尚不足以作為金廈特區試點的基礎,故有另行制定法規之需要。
對此,香港行政特區已有︽香港行政特區基本法︾的先例。在︽基本法︾規定下,香港仍享有「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之高度自治權;故若金廈特區確實有成立之可能,則或可對此比照辦理。
五、從政策面來看:
二○○○年十二月十三日,行政院通過︽試辦金門馬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二○○一年金門、馬祖與對岸的小三通開始實施,至今已七年餘。故由於有小三通政策的先例,金馬地區對於兩岸人民的直接往來接受度可能較台灣本島居民來的高。
此外,二○○八年四月一日,行政院正式實施「擴大『小三通』規劃方案」,將小三通擴大為「中三通」。此政策目前仍於試辦期間(試辦期間為97年4月1日至97年10月31日);在此政策下,台灣民眾必須在金門或馬祖,至少過夜一晚,就能直接前往中國。此項政策將進一步擴大台灣民眾與大陸間的交流、也將使金馬地區的中介地位更加顯著。
然而,「金廈特區」此項政策之提出,將觸及兩岸敏感之主權歸屬問題。雖即將上任之新任總統馬英九先生表態贊同九二共識,惟以金門作為「金廈特區」兩岸和平統一之試點區,不免在台灣本島內仍會存有反抗之異議,故在實驗階段,應特別仔細處理相關議題。
參、金廈特區之初步規劃
此外,初步規劃,「金廈特區」之範圍除金門縣與廈門市外,應尚可涵括漳州市與泉州市。其緣由除因金門與廈門間的共同腹地太小之外,囊括漳州市與泉州市,還可能享有更多經濟上的利益。
其一、泉州|漳州兩市與台資互動甚為密切,納入此二市更得收規模經濟之效益:至2006年止,台商投資漳州項目多達122個,合同外資額18,716萬美元,實際到資額4987萬美元;台資項目如加上台商通過第三地來漳州投資,共有項目136個,合同外資額26,756萬美元,實際到資額22,950萬美元。至於泉州部份,2007年上半年,泉州市政府批准台商投資項目36個,實際利用台資增長90.1%,台資企業不僅數量上、規模上有大幅度提高,投資領域也有所變化,而向高科技、電子產品製造業以及科研、技術服務行業拓展。
其二、可利用泉州與漳州之港口,擴展特區貨運吞吐量:漳州市全市港口於2006年完成貨物吞吐量2,241萬噸、集裝箱吞吐量18.17萬標準箱,較前一年(2005年)分別增長了6.14%和13.86%;而該港對小三通營運順利,新增一艘千噸級船舶參與此航線,全年共航行金門、馬祖、澎湖地區85航次,運載貨物89,424噸。泉州市方面,其肖厝港是「世界不多、全國少有」的深水海港,不凍、不淤、避風、港灣寬廣,這對於發展海上運輸及對外友好往來極為有利;「億噸大港」建設穩定發展|2007上半年港口貨物吞吐量達2841.59萬噸,增長15.6%,集裝箱吞吐量45.88萬標準箱,增長21.0%,上半年石湖碼頭集裝箱吞吐量增長55.3%,同時帶動倉儲物流業的同步發展,石湖港區交通運輸倉儲業繳納地方?收增長三成,東南沿海最大石材交易市場正在形成。
肆、結語
針對日前有學者提出,未來若成立金廈特區,從地緣經濟觀點來看,恐有金門可能會被中國大陸「吃」掉的疑慮;且金門過去曾為戰場,故其首要工作應先定位為和平路線、台灣也應思考要與金門維持何種關係。
對此,金廈特區既然做為兩岸和平統一前的試驗區域,故若該特區成立後,金門果真面臨被中國大陸「吃」掉的窘境,則等同於驗證了綠營人士所言,「向大陸靠攏、台灣會被大陸吃掉」等言論,而兩岸和平統一之可能性將大大降低。對此,台灣本島人民對大陸的信任程度亦會大幅度被削減。
對於後者,在歷史上的金門曾為戰場,故其首要工作當然應先定位為和平路線;惟走和平路線並非不作為,反而應有積極作為,全力推動金廈特區的進程!
總的來說,規劃中的金廈特區,乃參考香港特別行政區「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模式,故成立後的金廈特區,尚有許多法律、政策、基礎建設、人文素養等軟硬體措施需進行重新規劃。如從法律與政策面來看,現行︽試辦金門馬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與︽擴大『小三通』規劃方案︾此二政策有終止以修訂新法之必要;從基礎建設來看,金廈和平跨海大橋及金嶝大橋等相關興建工程應盡速建立,並應盡速規劃金門、廈門、泉州、漳州四區港口之功能劃分與整合,促使金廈特區中的四個區域能有制度性的基礎以進行互動;從人文素養來看,應平衡金門、廈門、泉州、漳州四地的人均所得,使此區域中的人民至少在相同的生活水平上發展共同的素養。在此基礎上,如兩岸和平進程順利,更可規劃台灣至大陸經金廈特區的海底隧道,連結台灣與大陸,實現兩岸共同市場之終極目標。
因此,經由上述分析,將金門|廈門成立特區以作為兩岸和平統一的試驗窗口,其短期效應或許不錯,可謂對台灣本島、金門、廈門、泉州與漳州等各方皆有利。惟此不能視為兩岸三通的常態,而僅可視為未來三通政策及兩岸信任累積的基礎,且相關配套措施及方案必須設想週全,如此方能將衝擊降到最低、將效益發揮至最大。(台灣競爭力論壇副秘書長、金廈特區組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