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廈特區/專論》金廈特區的「商業模式」初探 /林建甫
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是現在商業活動中,成功與否的最重要關鍵因素。這個名詞也進入所有的領域模式討論中。我們要談金廈特區的商業模式,談的是政治的問題,但借用這個字眼,有更深刻的意義。因為所有的商業活動,基本上是互利的產物,是西方經濟學中行為者「願意而且能夠」的作為。尤其是這個議題雖然直接影響的是金門廈門地區生活的百姓,雖然注重的可能是未來三、五年的事情。可是,這個議題的延伸,可以指導海峽兩岸大三通的走向,可以影響未來兩岸人們的生活,可以大大縮短兩岸融合的磨合期間,可以接軌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
其實轉型經濟的討論,從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下來,蘇聯解體,東歐的國家紛紛放棄共產主義,進入世界的經濟舞台,都有豐富的範例可循。但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華人世界裡,能帶給我們討論海峽兩岸問題的實在有限。九七年的香港,九九年的澳門回歸,都是在國際法律下進行的主權轉移,也非常不適合台灣問題。然而從東西德的合併,歐盟的發展與演變,我們都知道,所有的演變,都需要磨合,都需要循序漸進,跳躍式的躁進,要付出的成本將是非常的重大。
雖然金門與廈門本來是經濟的共同體,但是一水之隔,兩岸從一九四九年的分治,徹底的改變了兩邊人民的生活形式。吳成典先生說得好:兩岸「情」易通非全通,「理」可順非全順,「法」該適難以適,所以通情、通理、通法是兩岸社會融合不可或缺的工作,這「新三通」其實才是真正困難的部份。因此在大三通來到之前,兩岸實在有必要建立磨合的商業模式。這個模式,可以發現兩岸大三通的潛在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實行順利,可以讓大三通更順暢,對促進未來的兩岸華人和平演變有莫大的貢獻。
首先,談到金廈特區的最高指導原則,我們大可借用博鰲論壇,蕭萬長出發之前,見過馬英九之後,由馬英九親自拍板定案提出,也受到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正面肯定的「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十六字箴言,就是最好的指導原則。在這裡我們也非常肯定,兩岸小三通目前發展的成果,從一天兩班到一天二十班的豐碩成果。這些都是一再簡化程序,例如對引水跟插旗的精簡措施,所能創造的佳績。這些也都可以是未來商業模式的參考準繩。也因此,對於特區內的國旗、國號等令人頭痛的問題,盡量擱置爭議。一起存在,或一起不存在。一切以追求雙贏,來作考量。
其次,對於金廈特區內人民的生活模式,我們可以建立兩岸人民互相尊重的禮儀之邦。在廈門,基本上仍然適用大陸的法律,金門適用台灣的法律。但雙方互設必要的政府服務機構,以服務在兩地的兩方人民。又為了尊重雙方的主權,官方文件,簡體跟繁體並列,買賣價格,人民幣與台幣價格並存。在特區內的人民往來,不需旅遊證明文件,以方便兩岸人民,前往或是居住在特區內的生活。商業金融機構的設立,以人民自動自發,市場機能導向為之。
以金門的好山好水,我們相信,金門將非常有競爭力,可以在金廈特區中,創造契機。雖然二○○八年台灣的大選,馬蕭的勝利,將帶來兩岸關係的重大改變。可是,我們也擔心雖然大三通近在咫呎,卻又宛如在天涯般的遙不可及。因為沒有磨合的大三通,是令台灣人民不能安心的。金門藉此可以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也有很多的金門人擔心真正大三通的來到,兩岸將繞過(by pass)金門,則金門將被邊緣化。關於這一點,我們認為如果成功的金廈特區,金門不但不會被邊緣化,還會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這一點,有待來文分曉。(台灣競爭力論壇學會總召集人、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