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廈特區/專論》兩岸共同市場四階段的設計:首論金廈特區 /林忠山

發布日期:
記者: 報導。
點閱率:410

二十世紀,國際局勢有兩大主流運動,一是分離主義,一是整合主義‧分離主義中,初期各殖民地人民,在民族自決意識主導下,紛紛獨立建國;末期,有蘇聯之解體及零星民族獨立運動。整合主義中,初期有國際聯盟,中期有聯合國、各協約組織及歐洲共同市場,末期則區域性及國際組織如雨後春筍般的整合發展,較著者有歐洲聯盟及各種國際性的非政府組織(諸如:華盛頓公約組織、世界貿易組織(WTO)等)。時至二十一世紀,這兩大主流運動會是繼續分流或邁向合流現象?衡之現狀,在全球化浪潮及國際網路發展之影響下,邁向合流,由整合主義來主導國際局勢,似為不可抵擋的趨勢,從實質之區域經濟整合所生之競爭效益,應可窺其端倪。

如上述,整合主義主導的合流風潮,將是競爭優勢的表徵,以致臺海兩岸之整合,勢為台灣提升競爭力的必要途徑。尤其台海兩岸之依存度,就貿易順逆差來看,更顯出台灣對中國大陸市場,在近二十年已呈現高度之依賴性,故振興台灣經濟,除須加強整合國內經濟因素外,特須擴大對中國大陸經濟市場之寡佔及掌握,甚至可藉著民主法治,同文同種及優勢科技之基礎,成功扮演民主國家企業進入中國大陸的中繼角色,營造「總部設在台灣,分部廣鋪大陸」之經濟模型。為達此目標,迅速進行兩岸的政治、行政、法律及社會文化之整合,作為兩岸經貿整合的前置作業,機不可失,否則振興台灣經濟及開發亞太營運中心,將成為口號空談。

鑑於歐洲共同市場或歐洲聯盟非一舉可成,有其循序漸進的步驟及階段,作為發展經驗之奠基。台海兩岸共同市場之區域整合亦然,同樣須有其過渡或發展的階段設計,筆者於此提出四階段論的發展歷程,即第一階段是先規劃金廈(金門與廈門)特區,作為實驗試點,第二階段是台閩(臺灣與福建)特區作為兩岸共同市場的萌芽試點,第三階段是環海(臺灣與大陸沿海省份)特區作為兩岸共同市場的起飛試點,第四階段是全面整合之成熟性的兩岸共同市場。就發展時間而言,前三階段宜於四年內完成,其中「金廈特區」可於半年內規劃完成,進行一年後,若評估得宜,可循所建立之機制及互信,進行第二階段「台閩特區」之規劃及運作,再進行一年後,若互動機制健全,得擴大市場規模,則於第四年可發展到第三階段的「環海特區」。據此,第四階段的完全成熟的兩岸市場,待政治、行政、經濟、社會及文化等多元面向漸趨齊一時,則可隨時伺機進行。此四階段之設計,示如下:

金廈特區↓台閩特區↓環海特區↓完全特區

兩岸關係由敵對衝突到民間交流,或有疏解緩衝,迄今仍無正式之官方接觸,也無一般國際的正常交往協定或相關法制之承認,因此,若欲邁向進一步的三通或共同市場之互通,實驗試點的設計,應是必要的步驟,循著由小而大,由點到線面的策略,應是謀合期最低風險的較佳選擇‧實驗試點容有瑕疵或障礙之處,尚可且易於微幅調整,以利未來擴大互動之所需。

至於實驗試點應如何考量?筆者認為金門與廈門特區可謂最佳之方案,理由是金廈間有六最,1.是地理最為鄰近,2.語言文字最具同質性,3.交流最具長期經驗,4.互動最有互信基礎,5.兩岸生活機能最具依賴性,6.兩岸對人民雙邊法制最具了解性‧因此,金廈特區做為實驗特區,阻力應是最小,雙方調適及應變機制應較能迅速及健全完備。

金廈特區之試辦工作,政治面向之突破,首當其衝,此後方可在行政、法制、稅制、金融、關制、證照::等多元面向,完成整合,及建立融通機制。試辦之政治面向,宜採「最小公約數及最大公倍數」策略‧所謂最小公約數是指兩岸當局有爭議部分採擱置原則,政治約定及介入部分,愈少愈好。所謂最大公倍數是指兩岸特區之效益及自由化,宜最大化。值此策略同獲兩岸當局認同默許,則後續多元面向,由多元系統之產官學專家,參酌歐洲共同市場之整合經驗,即可迅速建構兩岸共同市場的雛型。際此,台灣當局應先整合國內產官學界成立「兩岸共同市場推動委員會」,扮演設計、監督及應變之角色。(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所教授)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