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廈特區/專論》兩岸共同市場與台美自由貿易協定,急乎?審慎乎? /王騰坤
台灣國民黨2007年以贏得國會大選的優勢,繼續以旋風式的魅力在2008年贏得總統大選。馬英九、蕭萬長先生所推動的兩岸共同市場,再度成為學界上探討的議題。以國際經濟分析的角度來看,共同市場的建立是經濟整合階段性的過程,但兩岸之間真的有迫切性需要簽訂建立共同市場嗎?還是先與美國、日本簽定自由貿易協定、建立自由貿易區來的重要,這些是值得我們去分析討論的。
地理上的接近(geographical approach)是共同市場建立重要的理由,大部份的經貿組織都是由在相同區域的國家所組成的,這是很符合邏輯的,臨近國家結盟的主要原因有:因商品在國與國之間的運輸距離較短,以及消費者的偏好相似且消費同質性產品,配銷通路在鄰近的國家間也較容易建立。臨近國家可能有共同的歷史淵源,且更有意願整合他們彼此間的政策。由於共同市場的建立勢必需經過漸進式的經濟整合過程,其可整理成表1表示:
經濟整合對會員國之影響包括社會、文化、政治與經濟等各個層面,在此我們特別關心整合的經濟影響。由於課徵關稅與非關稅的障礙破壞財貨的自由流動而影響資源的分配,經濟整合為使會員國降低或消除了這些障礙,就會產生了靜態與動態的效果。所謂靜態效果指的是資源由於貿易障礙的降低,從沒有效率的國家移向有效率的國家所產生;所謂動態的效果指的是市場整體的成長以及產業生產擴張的影響,而達到更大的經濟規模。
兩岸共同市場的建立,會將兩岸間的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加速其流通,為了減少交易成本,目前兩岸貿易的報價貨幣皆以美元表示之,建立單一的交易單位,以減少不必要的貨幣兌換成本,則是積極處理的事件。由於貨幣整合不能憑空建立,即使在政治統合的意念非常強烈之下,也不能說做就做。假如貨幣整合其收益面想要大於成本面則必須符合某些條件才可。從歷史的沿革來看,有關有效的貨幣整合必要條件的討論是以「最適通貨區」的理論為濫觴,此理論嘗試地去定義各個國家或地區想要最適地結合成為一個通貨區,以及提供給一些國家,其所組成的聯盟使用的共同通貨,將比全世界不管是使用固定或者浮動匯率體系下來得更加有利。最適通貨區有下列幾點重要的因素:1.高度的要素流動 貿易的開放2.經濟的差異程度3.工資及價格的彈性等。
而簽訂台美自由貿易協定的重要性,則是加強彼此關係的政經模式。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會帶來彼此間的雙邊貿易效應(貿易創造效果),但無可諱言的,也會造成具有排他性的貿易效果(貿易移轉效果),故台灣與美國之間是否要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道理是很清楚的,需視台灣-美國自由貿易協定(U.S.-Taiwan FTA)的簽署是否可以擴大貿易依存關係,並且間接強化台灣的經濟結構,再經由這個雙邊關係加深其政治的影響力。其次,2007年年底韓國首爾爆發美韓自由貿易協定以來最大的抗議衝突,如果台美簽訂之後,是否會遭到此強烈的抗爭。最後,台日與美日之間也尚未簽訂彼此間的自由貿易協定,如能夠摒棄政治間的包袱,三方簽訂成立自由貿易區,可確實有助於彼此間貿易活動的進行。
台灣自從2005年時即完成了『台美洽簽自由貿易協定說帖』,在2007年4月美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之後,積極推動台美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並希望簽署FTA愈快完成愈好,否則台灣不能在激烈競爭的市場落後,將會導致「邊緣化」情事的發生從過去的經驗來看,美國不論與哪一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不僅會加深其彼此間的貿易,也會加速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例如美國近年來與新加坡締結FTA以後,US-Singapore與US-ASEAN之間的貿易都有成長。台灣由於國際地位特殊,一般的多邊主義組織大概都沒有說話的分,因此一般的看法認為台灣與美國簽訂FTA意義重大。
根據中華民國財政部海關資料顯示:台美兩國的關稅已經很低,甚至已幾近自由貿易,即使兩國的關稅都降至零,所減少的幅度也十分有限,故兩國的福利並不會因為FTA而有顯著的增加,也就是說貿易帶給兩國的福利不大。簽訂台美自由貿易協定可以讓雙方更深度整合,除了是因為FTA可以去除關稅障礙外,FTA尚有建立一個完整的及政策協調的經貿交流環境,特別是在坎昆會議的「新加坡議題」上的貿易便捷化與投資競爭環境的改善上,故將吸引更多的貿易與投資。
此外,由於日本對台灣的長期貿易順差,台灣政府希望將日本也納入自由貿易協定範圍,組成台美日自由貿易區。由於美日之間尚未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加上台美日三國對中國大陸投資鉅大,如能組織自由貿易區不但可以促進彼此互相投資,減少台日兩國企業外移的困境,對兩國間的產業空洞化現象有所助益。另外,中國勢力的崛起對在東亞地區的影響力日趨強大,美國應當有所警覺,如果台日資源皆往中國大陸移動,未來對於東亞情事的控管,可能會更加不利。最後,後透過雙方協調機制,繼續審議台日高科技產業前往第三地投資問題,如中國大陸,讓人產生美國可能為了利用台日箝制中國飛速成長,故在台美日FTA談判過程中,進行史無前例讓步之揣測。所以本人建議應該以多邊主義取代雙邊主義,是在未來國際談判上必要思考,也是分散風險與政經聚合的重要考量。
台灣獨特優勢在於高科技產業與傳統製造業,由於台灣貿易成長率為平均每年成長18%,擁有高外匯存底、優秀高科技人才以及在大中華地區擁有最佳生活品質;而台灣在半導體與IT產業上,在未來全球化佈局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台灣是少數在全世界與美國、日本、大陸同時保有深及多重關係的國家,這些都是在台美貿易談判上,美方評估台灣方面的考量要件。
由於韓國在2007年11月11日爆發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簽訂之後最大的抗議衝突事件,數以萬計的農民、工人抗議這項協定,因為這項協定在實施之前,必須獲得兩國國會通過。南韓總統盧武炫表示,如果沒有自由貿易協定的話,南韓將被排除在世界經濟舞台之外,也意味著南韓國會將會通過此項協定。此隱約地也告訴台灣當局,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之後,將會有一波民眾的抗議聲浪,如何的平撫,將考量執政者的智慧。加上這一波油價持續飆揚帶動成本推動的物價膨脹,民眾痛苦指數隨之升高,主要是因支出的增加大於所得的提升所引起,再加上M型社會的成形,所得分配不均持續惡化,多數民眾都感嘆,政府效能不彰,造成所得成長遲滯甚至下跌情勢,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世界競爭力年報近5年排名中台灣在政府效能評估量表中都無法再做更進一步的提升。最後,太依賴美國經濟的結果,連帶著台灣經濟景氣現象也會連帶著受波及。
隨著國民黨重新拿回台灣的執政權,兩岸共同市場的建立,需經過階段性的過程,並不一定具有迫切性,台灣對美國的貿易依存度,還是大於中國。綜上所述台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是台美深度整合的必經之路,在彼此全球化過程當中,美國與亞太各國在全球供應鍊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而台灣在研發技術與知識發展研究層面上更優於一些亞太國家,如馬來西亞、印尼等。預計兩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之後,彼此的雙邊出口將持續地成長,而國內生產毛額(GDP)也將預估年增約1.6%,彼此間的商業與經濟依賴程度也將更為加深。
對於目前台美之間簽訂FTA的障礙,主要還是在政治問題上,目前台灣在軍購上卡在立法院不通過,讓美方失去了耐性,美國次級房貸影響以及國際油價持續不斷攀高所造成的成本推動的物價膨脹,簽訂FTA不見得會討好美國,但以台灣目前的經濟力量,如果台美簽署FTA,可以為美方帶來很大經濟利益。所以未來執政的國民黨當局目前的重點是趕快展開談判,可是獲得雙方肯定需要更長時間的協商,所以如何將將美方的「政治意願」培養起來,則是台灣方面應該積極努力的方向。(台灣競爭力論壇中南部中心執行長、國立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