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廈特區/專論》「金廈特區」與「兩岸共同市場」試點 /許振明
一、前言
2008年3月22日總統大選結果,中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及副總統候選人蕭萬長獲得勝利。而馬蕭之競選政見有關兩岸經貿已受到民眾關注。例如「推動兩岸經貿動態調整:開放兩岸海空直航、開放陸資來台投資生產事業、適度鬆綁對大陸投資的40%淨值比例上限及產業別的投資限制」及「開啟兩岸經貿協商新時代:兩岸貿易化、兩岸金融接軌與監理合作」(參見「愛台十二建設」文宣)。
馬蕭對金門及馬祖在總統競選期間對於金馬鄉親的承諾,更對本次研討會的主題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全面開放小三通、建設金、馬成為海上觀光中心、整修金門尚義機場使納入直航機場等。
此外,蕭萬長先生於2000年底提出之「兩岸共同市場」的主張,及2006年4月底「胡連會」達成的共識,即促進恢復兩岸協商後優先討論「兩岸共同市場」。兩岸共同市場之政策主張雖非一蹴可幾,尤其是必須先行協商,但是對於金廈特區之建立亦提供了可行性之論述基礎。
二、「金廈特區」為「兩岸共同市場」之試行區域
建立「兩岸共同市場」,應從區位條件出發,突出地緣經濟的重要作用。從區位條件看,區位選擇試點首推「金廈特區」。
從地緣及人文關係分析,廈門及金門地理位置具有互補關係。而從人文及歷史淵源,無論是血緣相親、閩台語言相通,民情、風俗相近。此種一脈相承之人文關係,為推動「兩岸共同市場」提供天然的紐帶。
從政策及經濟開放方面分析,廈門經濟特區為大陸最早實施市場經濟之一,是大陸之改革開放最高的城市。1981年中國國務院批准廈門設立經濟特區;1989年國務院批准廈門的杏林、海滄設立「台商投資區」(後來又增加集美);1997年廈門和福州成為大陸對台「試點直航」口岸。因此在政策及開放經貿的優勢下,廈門有條件與金門進一步成為「兩岸共同市場」的試行區域。
三、建立「金廈特區」的政策機制
在落實推動「兩岸共同市場」試點區域的政策主張上,如何建立有步驟的經貿合作政策機制,一方面有賴於兩岸中央政府之協商,另一方面亦有賴兩岸學者專家提供完善經濟合作機制之建設性主張。
(一)產業合作機制
廈門為閩省重要的信息(資訊)產業基地,台資企業吸引許多配套關聯企業聚集,而且透過自身的增資擴產,與一些外商形成產業鍵。因此未來台灣要進一步開放大陸投資限制,可鼓勵台灣資訊IT企業及台商回流赴金門投資,並與廈門形成關鍵產業鏈。
(二)第三產業發展規劃
1.旅遊業合作
由於金廈兩地十分接近,發展旅遊業合作得天獨厚。惟臺灣民眾前往大陸經商及旅遊僅以金門為轉口站,停歇落腳者少。同樣來台旅遊者,未來透過兩岸週末包機直航者眾,很難在金門落腳。如何爭取開展大陸及臺灣居民赴金門、馬祖旅遊,並以金門、馬祖帶動對大陸及臺灣之旅遊,必須由金門及廈門兩地方當局合作構建旅遊合作佈局。
作法上,金門縣應該申請行政區位層級升格,俾與廈門市特區同等級,方能促成金廈兩特區合作協商。其次,落實馬蕭競選承諾,推動戰地觀光,將戰地空置碉堡改為觀光景點,建設金、馬成為「海上觀光中心」。
此外,馬蕭競選承諾金馬廣設離島型免稅購物商店。因此金門可大量進口臺灣產品,以免稅商品鼓勵觀光客購物消費。而金門尚義機場之整修及建設機場購物中心及觀光酒店,必須由機場成立公司具體規劃。尤其可仿效廈門機場,引入陸資投資,例如:招引廈門航空公司及台灣之航空業者合資落實機場建設商圈計畫。
2.物流業合作
台灣物流業具有先進的運作技術及經營管理經驗。為提升金門及廈門的物流水平,發展現代物流業,並為閩台乃至海峽兩岸經貿往來提供優質物質服務,金門當局提請台灣當局於開放台資於廈門投資物流業時,同時於金門投資。
3.金融業合作
隨著兩岸金融業往來開放逐漸展開,試點開辦人民幣與新台幣之兌換已在金廈分別進行。然而目前金門之臺灣所屬之銀行分行並未能與大陸之銀行進行人民幣或新台幣通匯業務。此外,陸資銀行並未在金門設立辦事處,而台灣銀行亦未在廈門設立辦事處。因此進一步開放兩岸金融往來實有必要。
總之,金廈特區之建立,有賴於優先提升金門之行政區層級及經濟特區之層級。例如將金門提升為金門經濟特區,使得金門可以與廈門經濟特區對接。再進一步協商設置金廈特區,以為「兩岸共同市場」之試點。其中有關金門與廈門在過度期間,應可從事各種產業的合作。(台灣競爭力論壇兩岸金融組召集人、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