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碧山聚落豐富閩南文化
金沙鎮將推動「碧山聚落風貌保存暨活化利用計畫」,預定趕在五月底前完成整體規劃報告。鎮公所表示,碧山(見圖)聚落包含了閩南傳統文化、僑鄉文化與戰地文化等,充分展現出金門傳統文化與歷史演變之精髓所在;未來將古樸聚落與戰地地景等相互連結,保有文化資源的同時,也豐富地區多元的觀光資源,力拚創造新價值的典範。
「碧山聚落風貌保存暨活化利用計畫」的緣起,金沙鎮公所指出,是基於碧山社區民眾對推動歷史人文環境之熱切,以及金門縣文化局已完成之「縣定古蹟睿友學校之調查研究與修護規劃」成果,並在民間與文化局雙雙重視下,針對鄉鎮四年中「金沙鎮九十七年度之競爭型提案」;因而有該計畫的提出。其計畫分區發展重點中之碧山聚落景觀保存及碧山靶場再利用等要項。
金沙鎮公所並在昨日舉行「碧山聚落風貌保存暨活化利用計畫」期中簡報,由金沙鎮長陳昆第主持,聽取審查委員和各界的意見。該計畫目標包括有:一、城鄉風貌是縣市競爭力具體表現,藉由計畫之推動,以引領金門城鄉風貌另類發展模式。二、透過城鄉風貌具體改善與利用,可以展現金門地區國民生活文化整體水準,同時也可以發掘地域特性與自明性。三、將古樸聚落與戰地地景等相互連結,保有文化資源的同時,也豐富地區多元的觀光資源,力拚創造新價值典範。
在區域人文資源分析及聚落特色,碧山原名後山,係由陳氏移民拓建之血緣性村落。碧山聚落結構依建築群的坐向為東北西南向,約成梳式佈局,前低後高,巷弄空間舒緩宜人。碧山聚落擁有深具歷史意義的閩南傳統建築群,近年來村民積極集資修繕,十餘幢古厝和三幢宗祠恢復原有風貌,再現昔日風華。另,除傳統閩式建築外,聚落內擁有建於民國初年的宏偉洋樓多座,以及由鄉僑捐資興建的「睿友小學」,仿西洋巴洛克建築,設備齊全,造型特殊及充滿戰地風情的碧山砲陣地。碧山聚落包含了閩南傳統文化、僑鄉文化與戰文化等。充分展現出金門傳統文化與歷史演變之精髓所在。
碧山聚落SWOT分析:優勢方面:一、具有高密度且保存良好之歷史建物群。二、傳統建物群遭現代建物入侵程度較低。三、具有三棟造型美觀之洋樓。四、區域內有縣定古蹟睿友學校。五、聚落內廣佈優質空間綠地與巷弄隙地。六、位於五虎山與山后旅遊線。七、聚落周邊自然生態環境佳。八、民間歷史故事豐富。
其次碧山聚落SWOT分析潛力方面:一、可為五虎山/山后風景線門戶。二、周邊有碧山砲陣地與碧山靶場可供利用。三、僑胞/校友資源豐富。四、周邊農牧資源較佳。五、文化局已有睿友學校與陳清吉洋樓整修計畫。
金沙鎮「碧山聚落風貌保存暨活化利用計畫」案景觀元素規劃與利用方向有下列各項:
||元素之分化利用:其景觀元素特色之一就是多元化,聚落中處處可見不同的驚喜。因此,將各種景觀元素分化融入環境之中可成為一可行之規劃方向,其中可包含水資源的充分利用、棲地環境的營造、綠色空間環境與傳統建築等。
||多孔隙環境之營造:因其周邊自然環境極佳,聚落內亦廣佈綠地空間,因此可朝向多孔隙環境之營造思考,創造多樣性之生態環境,並利用空地、靶場、聚落周邊綠地等進行規劃。
||生態、有機之蔬果供應:聚落內廣佈菜圃、果園等農耕空間,可創造一生態、有機之蔬果供應環境,同時營造示範性之蔬果栽植空間。
||旱田食之美:利用本地特有之沙地旱田作物,如芋頭、花生、地瓜等,發展特色美食,並可藉由砲陣地、兩用碉堡或洋樓提供特色餐飲之供應服務。
||防空洞的利用:利用現有防空洞,加以改造作為小型情境展示空間、休憩空間、村民活動空間等。
||現代建物之修飾美化:其規劃範圍傳統建物群保存完整,現代建物多位於其外圍,可針對其外觀進行修飾設計,做為傳統聚落景觀改善之示範。
||閩南建築頹屋群再利用:碧山區頹屋群集中,可進行規劃與再利用,朝向公園化、多孔隙化之目標設計。
||生態牧場:結合砲陣地、靶場等外圍空間,建構生態牧場與營地,提供主題營隊活動空間,並可發展生態觀光旅遊。
||綠色能源之利用:利用太陽與風能等綠色能源,與台電並聯後提供本區公共用電,達到減碳之目的,並可與后扁風力發電計畫相呼應。
||故事巷、故事節點:聚落內優質空間之利用,在主要之歷史建物、景點周邊、以及聚落中街頭巷尾之優質小空間等位置設置「故事結點」,將當地有趣動人之小故事,與地方耆老進行訪談、發掘後,製成小型雕塑或標示牌等公共藝術,配合植栽與休憩空間,並以說故事的文字形態述,引起遊客的興趣與當地居民的共鳴,增進對環境的認同感,進而使聚落空間更具內涵,逐漸成為一種獨特的地方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