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美老街倒進學術殿堂

沙美老街倒進學術殿堂
有「八卦街」之稱的「沙美老街」,原本有一百五十二棟建築,現餘一百一十二棟;由於「沙美老街」已日漸傾倒、頹廢、倒塌;在重修或重建前,應該要有一些具體的安全防護措施,方不致發生重大災害!
對沙美老街的討論,已經出現學術論文格式|由旅台沙美老街住民王天源所撰寫的「金門沙美老街重生之探討」,已通過「2008年全國災害危機處理學術研討會」的全文審查,將在研討會中以海報張貼的方式發表。
王天源目前服務於臺北市政府建築管理處,目前在中國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應用科技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
「2008年全國災害危機處理學術研討會」將於今年五月三日召開,主題為:「21世紀防災的挑戰:Sustaining with Hazards」。會議地點為:長榮大學第三教學大樓仁愛廳。與會人員將包括與防災與危機處理相關的產、官、學界人士。
王天源有兩篇論文通過審查,獲得在研討會中,以海報張貼發表的機會。其中一篇是「颱風災害防範之探討|以柯羅莎颱風災情統計為例」;另一篇則是「金門沙美老街重生之探討」。
這一項研討會,通過摘要審查的論文有六十篇;通過口頭發表審查的論文有四十七篇;通過海報張貼發表的論文有八篇。
在「金門沙美老街重生之探討」中,為了防護老街的安全,王天源對鎮公所(金沙鎮公所)有如下建議:鎮公所應規劃以五棟建築物為基準,裝設消防滅火器(約計二至五瓶),並設置消防水桶及消防沙桶,桶中應隨時蓄滿消防水及消防沙,以備不時之需。
老街的街巷道路狹窄,最寬不超過三公尺,最窄不足一公尺,消防車無法進入;鎮公所應請自來水公司、消防單位協助,以二十棟為間距,各設置一處消防栓,並掛設消防栓救災水管各一具,以利在第一時間之消防救災的速度。颱風警報發佈時,金沙鎮公所則應派員加強巡查。
對於文化資產與都市計劃單位,王天源有如下建議:文化資產與都市計劃單位,應儘速將沙美老街與周圍傳統建築群,規劃列為老市街或縣定古蹟及都市更新優先區域,並向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或內政部營建署等單位,申請重建經費或離島建設基金;或由地方政府(金門縣政府)自行編列經費,防範建築物日漸頹廢、倒塌及發生重大災害。
此外,無人居住或破損嚴重的建築物,應暫時移除電力供應;附近居民,應成立巡守隊,早、晚各巡查一遍。環境保護單位應定期維護與清理老街巷道內之環境,以確保行人和觀光客或參訪人員的安全。
建築管理單位應依建築法規定,以鋼板圍籬,將危險建築物封閉,拉設警示帶,設置夜晚警示燈具,以防止颱風或防止流浪漢在屋內逗留、居住、吸食毒品,或遭蓄意縱火。倒塌嚴重以致無法修復,或是已經全倒的建築物,則應規劃列入優先拆除。
在論文中,王天源對沙美老街有如下的敘述:金門自明清以來,戰火頻仍,難能可貴的,從清朝道光十六年(西元一八三六)即已存在的沙美老街,在猛烈砲擊間,竟然完整的保留下來,且持續繁榮至一九七零年代。
沙美老街主要是以三民路、成功路、成功二路、忠孝街、仁愛街、信義街、和平街、後街為主所組成的八卦型老街,原有一百五十二棟建築,目前約有一百一十二棟建築物。隨著人口不斷外流,沙美老街已日漸頹廢,希望藉著「金門沙美老街重生之探討」,讓老街再次獲得重視。
對於沙美老街的防災、重修或重建,王天源認為政府責無旁貸。他並建議分近、中、遠三個階段進行相關的工作。
在近程計畫中,應執行的任務包括:工程計畫的制定與經費之編列。建築物與土地產權的現況調查。建築物半倒或全倒及毀損的現況調查。建築物重(修)建前,周圍環境的維護與清理。輔導或協助沙美老街重(修)建委員會的成立,建立官方與民間組織的溝通管道(金沙鎮沙美老街推動協會已經於二零零七年年底成立)。
在中程計畫中,應執行的任務包括:整合建築物與土地所有權人的意見。制定招商與營運管理辦法。
在遠程計畫,應執行的任務包括:將沙美老街保存於歷史、文化、建築、經濟及觀光發展之中。成立地方產業和傳統技藝展示中心。
王天源的祖先曾於清朝中葉至末年渡海到金門,在沙美老街經營中藥舖,有舊契可證明老街的年代。如今,見到老街建築物外牆蔽體多數嚴重破損或漏水,導致木造、夯土、磚造、樓板等結構腐蝕;且緊緊相臨的老街建築,又無防火、滅火、防災設施,儼然已經成為公共安全與都市防災的死角,他深深覺得有愧於先祖。因此,他希望老街住民及各級政府能共同參與,一起為保存沙美老街而努力。在沙美老街重建運動中,王天源的哥哥王天福(中山大學博士生)是奔走最力的人士之一;王天福與王天源兄弟齊心,不斷為這個艱鉅的大工程付出心力。王天源曾在︽金門日報︾發表過︿家鄉未來發展方向要怎麼走﹀、︿沙美老街修繕前應有的作為﹀、︿老街的故事﹀等文章;這一次,論文「金門沙美老街重生之探討」獲得「2008年全國災害危機處理學術研討會」的採納,王天源有欣喜也有感動,希望藉此引起更多人對沙美老街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