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載》金門十二大建設芻議 /周陽山
今年三月廿二日馬英九、蕭萬長當選總統、副總統之後,台澎金馬地區洋溢著一股勝利與歡愉的氣氛,彷彿一切希望就在眼前,而兩岸關係從冷凍到冰釋,從寒冬到春暖花開,也就近如咫尺,唾手可得,眼前似乎已是一片繁榮的盛景。
不容諱言,從李登輝到陳水扁,台澎金馬地區已經平白浪費了二十年的光陰,整整一代人已耗盡了寶貴的青春和永難挽回的時光;換言之,整個一個世代(二十年為「一世代」)的人都陷入了「機已先失」的無奈困境,除非加緊努力、奮起直追,否則未來發展的前景,實難以樂估。
但是,從馬英九先生堅持做一個「全民總統」的角度觀察,他既要堅持「馬蕭開放政策」,也想兼顧李登輝和陳水扁的鎖國路線。因此,兩岸關係的開展,在他執政初期,恐怕難有快速的進展。他堅持任用台聯背景與台獨立場的賴幸媛,即是此一主觀心態下的客觀寫照,這也是馬英九做給美、日和其他國際社會看的一種「姿態」反應。他不斷強調必須考慮占選民中42%綠營支持者的想法,充分說明了馬英九並不在乎58%投票給他的藍營支持者如何失望和反彈,因為在藍、綠這兩塊版圖間,這些支持者已經別無選擇。
不過,這樣的「抉擇困境」卻不存在金門地區,因為金門選民是以95%的超高支持率讓馬英九勝選,他可以完全放心而無需躊躇與徘徊。而且,只要在台北的決策當局釋出善意,對金、馬、澎等外島地區實施「鬆綁」與「開放」,不但兩岸關係得以冰釋,而且這些地區將可大幅度的進步與成長。
基於以上的背景,茲將根據金門地區當前的需要和主、客觀的條件與環境,提出「金門十二大建設」芻議,供台海兩岸各界參考,並積極落實為具體之政策。
(一)金廈大橋與金烈大橋。這是解決當前金門交通與發展問題的關鍵,也是促進金門整體發展與繁榮的指標性工程建設。只要兩岸政府透過對話和溝通,充分合作,無論採取任何一種大橋規劃路線,將金門、小金門(烈嶼)和大陸閩南地區連繫在一起,則金廈大橋勢將成為大陸「海西建設」中的一大亮點,也會是海西經濟、社會整合任務中的一大突破。我們對金廈大橋的建設寄以厚望,也希望即將上任的馬蕭執政團隊能拋開成見,儘早促其實現。
(二)戰爭與和平博物園區。這是規劃經年的博物館計畫,今年正逢「八二三戰役」五十周年紀念,若能及早定案並開工,將可為金門長期以來倍受煎熬的戰爭經驗,劃下代表休止符的永恆句點。除了戰爭博物館之外,象徵兩岸和平與積極對話的「和平園區」,將設置兩岸會議中心,提供未來推動兩岸對話與進行談判的實質窗口,藉以改善兩岸關係,積極落實「雙贏」政策。
(三)孔廟(文廟)。金門文風鼎盛人才輩出,但長期以來,卻無一座代表人文化成的孔廟。目前金門縣政府已規劃建設一座縣級規模的孔廟,以彌補此一缺憾,並擬以福建地區孔廟為參照標準,亟盼大陸方面積極協助,以促其早日完成。
(四)金門大學。金門技術學院目前全校已有學生逾二千人,且校齡已逾十年,共設置十所科系和五所研究所。今後將積極擴增師生員額,並擬招收大陸籍學生就讀,儘早升格為一全科型之大學。金門技術學院李金振校長正積極展開「升格」計畫,以促成此一理想的實現。
(五)兩岸學術交流中心與國際學生中心。金門是冷戰時代東亞著名的戰區,也是兩岸和解新時代的重要標竿。如果能將金門建設成兩岸學術交流中心,定期邀請兩岸的學者、學生,進行直接面對面的溝通,甚至在同一座講堂內進行學習、研究、修學位,這無寧是一種良性的學術交流。此外,若能鼓勵世界各國學生到金門進修,尤其是設置暑期的夏令營,結合兩岸學術、島嶼觀光、閩南文化與戰爭記憶等豐富內涵,將可充分發揮金門的優勢,形成饒富特色的國際學術基地。
(六)大陸觀光客免簽證入境金、馬、澎湖。開放大陸觀光客以免簽證方式來金門觀光(期限可定為一次三天),以吸引廈門、泉州等海西地區的旅客順道遊覽金門,促進金門觀光產業的整體發展。
(七)機場擴建與碼頭增建。目前金門尚義機場與水頭碼頭容量有限,若開放大陸觀光客免簽證來台,恐不符所需,亟待擴建。尤其是霧季時節,機場導航設備不足,影響地方發展甚鉅,亟應改善。除非金廈大橋能在短期內建成,否則機場與碼頭擴建任務,已是迫在眉睫。
(八)節能住宅與生態之城。金門陽光充足、風量亦大,若能充分運用光能、風能發電,推廣「節能住宅」和「綠色建築」概念,並採納再生水循環運用設施,將可大幅度減少能源的無謂浪費。近年來大陸地區新建住宅中節能設備已日漸普及,若能引進相關技術與設備,將可落實生態之城、綠色之島的理念。此外,兩岸政府亦應及早透過對話協商,自福建海西地區引水供電,解決金門地區民眾所需。
(九)新縣政中心,推動全島區域計畫。在當前兩岸新情勢下,金門若根據過去之擬議,以三十萬人口為今後發展目標,則各區域均應根據自身條件,發展各自特色。在此一目標下,金門縣政府亦宜向島嶼中央區段遷移,並建設成一個結合行政、商務、文化與交通中樞的共構建築群,藉以促進全島各區域的均衡發展。
(十)「兩岸事務仲裁法庭」。由於兩岸法制不同,生活經驗亦異,近年來在民間交流過程中出現不少糾紛與爭議,兩岸司法當局亟應考慮在金門、廈門兩地分別設置「仲裁法庭」,以金廈兩地作為特區,派遣相關法制人員,進行折衝與仲裁工作,藉以化解分歧,保障當事人之權益。凡屬台灣人士在大陸之權益保障問題,應在廈門進行審理;至於大陸人士在台灣之權益保障問題,則在金門進行。
(十一)「閩南語大辭典」與「閩南文化百科全書」。台灣有七成人口來自閩南地區,與泉州、漳州、廈門、龍岩等地口音相近,風俗、文化亦相類似,儘管目前兩岸已有多部閩南語辭典問世,但卻無任何一本經過兩岸學者與專家通力合作,彼此相互攻錯的權威性辭書或百科全書。我們希望由兩岸政府協助推動,匯集學術界與文化界的菁英,共同促成「大辭典」與「百科全書」的及早完成,這將是海西建設中的一項文化性偉業!
(十二)金門學術圖書館。金、廈兩地近在咫尺,廈門大學、集美大學等校均為學術重鎮,已有長期建樹,圖書與資訊均不稀缺;但金門則脫離戰區經驗未久,尚無一所完整、豐沛的學術性圖書館。金門縣政府應結合金門技術學院,集中資源,合作設立一座兼具「縣立圖書館」與「大學圖書館」雙重功能的「金門學術圖書館」,以藏書至少百萬冊為目標,提昇金門地區的整體學術水平,並作為與大陸進行學術交流的重要平台,促進兩岸高等學術的合作與發展。
總之,金門今後之發展與建設,其規劃與執行工作,固應由本地政府與民眾戮力完成;但溝通、談判與批准工作,決定權卻在台北的中央政府。如果金門民眾在總統大選中95%的支持率代表的是一種「全民意向」,則期待成為「全民總統」的馬英九先生,就不難了解什麼才是金門民眾的「心之所向」!(作者為國立金門技術學院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