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寧頭戰爭紀念廣場可望改名和平廣場
金門地區隨時代變遷,其角色意義已由戰地前線轉變為人文觀光重鎮,自民國八十一年解除戰地政務,全面開放地區觀光後,觀光事業遂成為政府積極發展輔導的重點。隨著金門觀光人數的攀升,古寧頭戰史館、慈湖、雙鯉湖遊客中心更成為地方觀光的重要地點,當地居民亦冀望改善原有三角岔路口交通狀況及筆直道路造成之心理衝擊。
金門縣政府昨就「金門縣古寧頭戰爭紀念廣場新建工程」聽取工程顧問公司所做期末細部設計簡報。縣長李炷烽希望藉由古寧頭戰爭紀念廣場的興建,與現地金門國家公園景觀連成一氣,形成旅遊景點帶,並彰顯戰爭無情、和平無價的真正意涵。而工程並期在2009年的十月二十五日古寧頭戰役一甲子時,能全部完成。
會議由縣長李炷烽主持,金寧鄉長李文俊、金寧鄉民代表會主席暨古寧頭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正騰、古寧頭李氏宗親會總幹事李開陣、金門縣政府教育局長李再杭、工務局代局長許鴻志,以及審查委員王士朝、陳家欣、呂介斌等人出席參加。
工務局表示,該案係離島基金補助,基本設計完成後,曾多次召開說明會,但因規劃區內包含許多私人用地,必須經過較妥適的協商,又因係離島基金補助,進度受到中央管控,如何充份協商解決土地問題,又能兼顧細部設計進度,是主要考量的重點。
「金門縣古寧頭戰爭紀念廣場新建工程」係位於古寧頭牌樓前方往安岐方向,與往西埔頭方向的交叉路口一帶。負責規劃設計的城拓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說明規劃構想,該案全區共分為紀念公園區、圓環區、停車區及休憩展售區等四部分,規劃目的為:塑造對戰爭受難軍民追思與紀念之空間;改善道路交會處之交通狀況;為未來成為古寧頭「戰爭紀念園區」之主要入口預做準備;預留未來綠色載具之轉運站空間。
規劃範圍利用之公、私土地共20054.05平方公尺,公地面積為10481.22平方公尺(佔百分之五十二點二六,包括金門縣政府九筆及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一筆);私地面積為9572.83平方公尺(佔百分之四十七點七四,土地所有權人共三十四人)。
紀念公園整體景觀構想,分為緩坡區、紀念區(主廣場)、端景區、休憩展售區、和平鐘廣場。緩坡區配置於道路與紀念區、端景景觀區間,以隔離道路之喧鬧、塵囂,並供遊客在進入紀念區前有「情境轉換」空間。
紀念區以層層波浪狀排列之花崗岩列,鐫刻戰役中兩岸受難者名錄,以代表追思與悼念;主要入口動線及中央軸線節點規劃「和平鐘廣場」,並設置和平鐘塔一座,強化公園之和平氛圍與訴求。
城拓工程顧問有限公司指出,圓環規劃方案共有六案,經上次會議討論後,以第五、第六案做綜合。第五種方案,圓環直徑縮減為三十公尺,圓環地景以兩道高度漸變之弧形混凝土牆及漸變緩坡,構成一完整圓形,象徵古寧頭已自戰地轉變為充滿和平、寧靜、圓滿氛圍之處所。地標物為三點六公尺見方之正方形平面,設計高度為七點二公尺,均低於古寧頭城門,以其端正、穩重之量體發揮阻擋路衝之作用,並以陰刻方式將「古寧頭」標於其上,做為古寧頭入口意象。第六種方案,融入中國風水學中「太極」之概念,以隱喻圖像為圓環地景基調,並以兩側漸變之緩坡強化構圖,期藉由太極圖像發揮轉移路衝煞氣之作用。圓環地景十道花崗岩列及地標物壁面二十四個大小不一的開孔,暗示古寧頭戰役於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二十四日發生,深化紀念意涵。地標物則將碉堡及射口適度轉化,以現代設計手法及材料重現,除保留古寧頭戰爭記憶外,也可傳達時代意義。
縣長李炷烽指出,本案籌備至今已一年半,在明年為古寧頭戰役六十週年紀念,希望工程能配合在明年十月底完成。至於相關設計,古寧頭當地居民對圓環地標還有意見,是期朝最後折衷意見來辦理。他並對於顧問公司設計的「和平鐘」量體太小,有失廣場傳達的意義,在聽取委員和古寧頭地方代表意見後,要求顧問公司對「和平鐘」地標,朝以室外公共藝術,用鋼骨架構取代量體來設計,並從善如流將「金門縣古寧頭戰爭紀念廣場」改為「金門縣古寧頭和平廣場」。
與會委員也就古寧頭戰爭紀念廣場規劃設計,提出諸多建議和意見供規劃單位修正參考。委員陳家欣也對於顧問公司在設計圖、預算規範均不是很理想,不客氣認為,這樣的細部設計沒有辦法拿出去發包。王士朝則建議在和平鐘上鐫刻或烙印紀念意義銘文。而對於圓環尺寸太小,古寧頭多位代表均傾向縮小,則引發較多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