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中和復興新村改建動工兩年後完工

發布日期:
記者: 楊樹清、陳榮昌/台北報導。
點閱率:2,001
中和復興新村改建動工兩年後完工

中和復興新村改建動工兩年後完工

金門縣政府「台北縣中和五眷村─復興新村改建統包工程」開工祈福典禮昨日上午假中和市興南路一段八十五巷復興新村現址舉行,金門縣縣長李炷烽、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局長楊天嘯、金門縣議會議長謝宜璋等人主持,典禮簡單隆重,該工程預計興建住宅戶數317戶,興建面積17297坪,施工期限七百七十個日曆天,預訂於民國九十九年底完工。

  開工祈福典禮於昨日上午九時三十分舉行,主典官為金門縣縣長李炷烽、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局長楊天嘯,陪典人員包括:金門縣議會議長謝宜璋、立委張慶忠、立委林德福、金門縣議會議員楊永立、金門縣副縣長楊忠全、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政戰主任周軍橋、台北縣政府秘書長廖榮清、喻台生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喻台生、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歐來成、前中和市市長呂芳煙等人。

  昨日到場參加開工典禮的縣府官員及金門鄉親相當多,計有縣長夫人吳麗鳳、金門縣政府主任秘書盧志輝、前金門縣政府主任秘書翁廷為、參議許寬、財政局局長黃景舜、研考室主任陳朝金、地政局局長林德恭、社會局局長許乃權、主計室主任李秀荷、工務局代理局長許鴻志、縣政顧問許丕華、立委陳福海助理黃秀珍、金酒公司董事長雷倩、吳昌成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吳昌成、復興新村自治會會長楊鴻謨、太武新莊自治會會長姜輝榮、太湖新莊自治會會長劉夢華、浯江新莊自治會會長馬子堅,以及旅台金門各同鄉會理事長暨代表、眷村原住戶代表等多人。

  金門縣縣政府說明表示,金門縣有復興、太武、太湖、浯江、九如等五眷村,為推動坐落台北縣中和市等五眷村更新改建計畫,解決眷戶居住環境,及增加縣府資產收入,並將現有土地做有效利用,進而造福金門縣縣民,縣府特擬定「金門縣政府辦理中和五眷村眷戶遷移暨復興新村改建計畫」,經報請行政院函准後,自民國九十三年起辦理中和五眷村─復興新村改建統包工程各項招標作業,迄九十六年十一月完成招標工作,由代表廠商為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之統包團隊得標。

該工程預計興建住宅戶數317戶,興建面積17297坪,工程規模為地下2層、地上13─14層(實際興建戶數、面積、規模,依工程興建所在地都計主管機關台北縣政府辦理都市設計審議作業之審查決議執行)。興建之住宅中132戶分配予原眷戶,餘由金門縣縣政府依公產管理規定處分。

縣府也指出,該工程於民國九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發包,工程由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吳昌成建築師事務所、成宜企業有限公司等共同承造,於昨日良辰吉日進行奠基動土。

開工祝禱儀式中,依古禮上香、祝禱、獻花、獻茶、獻果;金門縣縣長李炷烽、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局長楊天嘯、金門縣議會議長謝宜璋等人於開工祝禱後,隨即手執圓鍬進行開工動土儀式,第一鏟,「開工平安」;第二鏟,「動土順利」;第三鏟,「一切圓和吉祥」,禮成後,與會貴賓並合影留念,舉行餐敘。

縣府及熟悉相關歷史的鄉親表示,復興新村改建開工典禮,正式揭開了中和五眷村改建工程的第一章。坐落於台北縣中和市的太武、復興、太湖、九如、浯江等五處以金門公款興建的「金門眷村(新村)」,追溯其背景,胡璉將軍「金門憶舊」書中提供了一段線索,「駐在金門的司令官,一方面防衛本島,一方面準備反攻,準備項目之一便是興建在台灣眷屬的住宅。歲月悠悠,時光如矢,初來時僅打算住三年五載的公屋,有關機關不能讓軍眷祗借不還,紛紛要求收回自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特以金門所產白土,利用運糧回航船隻,裝載至台北求售,得款報准上級備案,專作眷舍營造」,胡璉將軍也述及,「爾後筆者離別金門,後任的司令官幾乎都不斷的用金門的錢為部屬解決居住問題,遺風餘韻,流傳不輟」。然而,當年在台興建眷村照顧軍眷、公眷的美意,卻也種下了後來其中的中和五眷村產權歸屬「國有」、「縣有」之爭。

最早正視到金門縣政府在中和有五筆眷村縣產者,係金門縣議會前身─金門縣政諮詢代表會,早於一九九○年即苦苦催討;一九九四年十月三日,金門縣長、議長、議員、立委、國代,甚至國民黨金門縣黨部主委,更是空前大團結組了支「金門縣護產大進擊」隊伍前往財政部國有財產局、立法院聲討「縣產」;金門護產團體認定,中和五眷村有三處以金門特有名稱「太武」、「太湖」、「浯江」等命名,可資佐證「金門屬性」,而之所以產生產權之爭,完全係因當年「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的存在,縣府成了政委會名下一個附屬機構。

長達十餘年,從縣長陳水在到李炷烽,立委陳清寶到吳成典,以及金門各級民意代表的團結一心、據理力爭,「中和五眷村」的產權之爭最後終以「縣產」、「縣有」歸屬認定、改建落幕。

(相關新聞見二版)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