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防治衛生局昨邀醫師主講
腸病毒疫情持續發燒,金門縣衛生局針對地區幼教保育機構相關人員辦理「腸病毒防治暨幼教保育人員教育訓練」,衛生局長陳天順期盼透過活動建立校園良好防疫機制、提昇幼教保育機構人員對腸病毒防治之認知及相關處理機制,提醒家長、小孩勤洗手,並要求幼教保育機構落實疫情通報,共同守護校園學幼童之健康,防堵腸病毒等傳染病入侵。
六月已進入腸病毒流行高峰期,有鑑於校園通報腸病毒手足口病及疹性咽峽炎之學幼童人數日趨增加,金門縣衛生局辦理「腸病毒防治暨幼教保育人員教育訓練」,於昨日開抵金城地區展開,邀請署立金門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林怡瑩醫師開講「腸病毒的感染診斷、治療與預防之道」及「腸病毒的重症前兆與處置」等課程,吸引地區各國小幼稚園教師、幼教保育機構人員及學童家長近六十人前往聆聽,讓家長們更正確了解腸病毒防治資訊。
金門縣衛生局指出,根據疾病管制局疫情監視資料顯示,今年腸病毒重症疫情來勢洶洶,自年初起即在台灣部份縣市升溫,發生時間明顯較歷年為早,疫情亦較前兩年來得嚴峻,由於天氣逐漸轉熱,已進入腸病毒流行高峰期,且腸病毒中最容易導致重症的腸病毒71型活動情形仍有持續上升之趨勢,對幼兒之健康、生命造成極大之威脅,衛生局特別呼籲,全體縣民應共同做好防範措施,勤洗手、重衛生,處處養成良好之衛生習慣,如此,才能明哲保身,遠離腸病毒之危害。
衛生局更提醒學童家長,一旦發現家中之學幼童,出現疑似腸病毒手足口病或疹性咽峽炎之症狀時,應立即就醫,並依照醫師指示讓學幼童請假在家休息(至少一至二週)。尤其經醫師診斷確診為(疑似)腸病毒,家長千萬不要刻意隱瞞病情,知情不報,讓學幼童繼續前往校園上課,造成更多學幼童之間相互感染,校園班級內疫情之擴大,進而引發校園、家長間及社會大眾不必要之恐慌。
林怡瑩醫師指出,腸病毒好發於夏季、初秋,由於現天氣逐漸轉熱,腸病毒日益活躍,衛生局提醒家中有五歲以下嬰幼兒之家長,應特別注意個人、幼兒及學童衛生,以降低感染機會,進而避免重症的發生。腸病毒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液體而感染,潛伏期2-10日,發病前數日即有傳染力,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且腸病毒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多數感染者無症狀,有些僅有發燒或類似感冒症狀,少數出現特殊症狀,如手足口病、疹性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及心肌炎等。
林怡瑩醫師也提醒家中大人自外面回家後,在摟抱、餵食嬰幼兒前,大人及小孩務必正確洗手(濕、搓、沖、捧、擦),以降低嬰幼兒感染腸病毒的機會。若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要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前兆病徵,如有不尋常嗜睡、意識不清、活動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持續發燒、煩躁不安、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疑似腸病毒重症症狀時,請務必立即就醫,儘速接受適當的治療,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另衛生局也特別提醒幼教保育機構,一旦發現學幼童異常請假,應主動詢問病情並徵詢醫師是否感染腸病毒,並請立即依規定儘速通報衛生局及主管局(教育局或社會局),再與學生家長連絡,迅速就醫,依醫師指示接受治療,在家適當休息,於機構內並應隨即進行環境之消毒及腸病毒相關衛教宣導。此外,機構內活動環境亦要注意衛生及通風,及幼學童衛生習慣的教育與養成,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要經常清洗、消毒和曝曬。並於疫情流行期間,避免出入過度擁擠、空氣不流通及環境衛生不良的公共場所,以降低被感染的機會。趕走腸病毒,期盼全民一起響應,從個人、家庭、到鄰里、社區、公司、機關和社團等,大家一起來做身、心、靈環境的大掃除。
另金門縣政府為防範與即時控制腸病毒疫情擴大流行,特訂定「金門縣各國民小學及幼稚園、托兒所、補習班停課作業規定」,其通報及處理機制:即國民小學或幼稚園、托兒所、補習班於發現學幼童有疑似腸病毒(手足口病或疹性咽峽炎)感染之個案時,應立即通知當事學生家長送醫療院所就診,且為防範學童交互傳染擴大流行,得要求學童依醫師診斷立即請假休息。若有停課或復課情形,應於停課或復課當日填寫幼教保育機構因應腸病毒疫情停課及復課通報單,傳真至主管局及衛生局。停課標準:國民小學或幼稚園、托兒所:若一週之內同一班級有二名以上(含二名)學幼童經醫師臨床診斷為手足口病或疹性咽峽炎時。國小所辦之教育優先區-課業輔導班或民營(立案)補習班,原則上無須停課;但班級內若發現學幼童疑似感染腸病毒(手足口病或疹性咽峽炎)之病症時,應立即告之返家休息並通知其家長送醫療院所就診,及進行單位內環境之消毒,以避免當中因學幼童感染腸病毒未就醫,而釀成機構內群聚感染事件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