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縣長親臨主持‧二○○八金門學學術研討會昨在中興大學登場

李縣長親臨主持‧二○○八金門學學術研討會昨在中興大學登場
「金門學」首次跨出金門、全力登「台」發聲了!
「二○○八金門學學術研討會:烽火僑鄉‧敘事記憶|戰地‧島嶼‧移民與文化」,昨起一連兩天,在台中市國立中興大學化材館國際會議廳舉行,首日即強棒出擊,上午九時三十分,在金門縣長李炷烽、國立中興大學校長蕭介夫聯合主持的開幕式後,隨即展開第一天三場、九篇論文發表,來自金門、台灣、大陸、香港、韓國、日本等地的學者,分別就「東亞諸國的城隍信仰」、「明清之際金門及鄰近海域『海盜」研究、「明代海防要地『料羅』研究』」、「中日戰爭時期福大公司於福建省事業:台灣拓殖子公司在金門島」、「天主教在金門」、「探討金廈小三通」、「以跨學科視野重新認識金門學」、「金門民間故事反映的歷史記憶和社會風俗」、「金門籍作家的戰地記憶與雙鄉書寫」;感於此次以金門為主體、為中心的研討內涵,也因於此次以金門為中心的內涵之豐富、金門議題與台灣、中國、亞洲產生連繫,金門縣長李炷烽說「這是打開溝通之門、前進之門、守護之門」,讓外界親近、了解金門的開始;中興大學校長蕭介夫也驚豔到「金門學」形成「台灣學術」、「國際學科」的發展潛力,「當金門學獲國際矚目,政府也自然就會重視金門的存在、發展!」
繼二○○六年在金門之後,由金門縣政府指導、金門縣文化局主辦、中興大學文學院與台灣敘事學學會合辦、金門技術學院閩南文化研究所與金門學研究會協辦的「二○○八金門學學術研討會」,今年首次走出金門、挺進台灣的學術大門發聲,聚焦「烽火僑鄉‧敘事記憶:戰地‧島嶼‧移民與文化」的主題,帶領出「海洋‧家國與離散」、「近代台灣體系下的金門」、「金門的宗族與身分移動」、「歷史記憶與金門想像」邀請不同領域的研究者深入闡述「金門」,除了發表十六篇論文外,並規劃「亞洲視野下的金門學」圓桌會議,期盼能以金門為啟點,開啟台灣人的新世界觀。
在超過一百五十位來自各地的學員踴躍報名及五、六十位學者專家參與研討下的「二○○八金門學學術研討會」,昨日上午一登場即在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林富士主持、濱島教授發表、羅麗馨教授評論的「東亞諸國的城隍信仰」論述中掀起討論高潮,與會的楊清國、李奕興等人紛就城隍信仰提出不同看法;中國中山大學副校長陳春聲專程來台所發表的「身份認定與籍貫問題:以明清之際金門及鄰近海域『海盜』的研究為中心」、朝陽科大副教授何孟興所發表的「海門鎖鑰:明代金門海防要地『料羅』之研究」,也分獲評論人巫仁恕、陳哲三的高度評價;第二場由國史館台灣文獻館館長謝嘉樑主持,日本學者湊照宏所發表的「中日戰爭時期福大公司於福建省事業:台灣拓殖子公司在金門島」、台港學者林志龍與張傳聖所發表的「傳教、醫療與社會服務:天主教在金門」、日本學者石原忠浩所發表的「從制度、政策層面來探討金廈小三通」,也獲三位評論人林玉茹、陳君愷、蔡東杰視為補了「金門學」過去研究區塊的不足;第三場由金門文化局長李錫隆主持,由任教金門技術學院的江柏煒、唐蕙韻及興大中文系博士楊孟珠依序發表三篇論文「台灣研究的新版圖:以跨學科視野重新認識『金門學』之價值」、「金門民間故事反映的歷史記憶和社會習俗」、「生活在他方:金門籍作家的戰地記憶與雙鄉書寫」,也獲得三位評論人楊肅獻、洪銘水、楊樹清不同的評價,台大歷史系教授楊肅獻看到了金門學研究範疇的突破,楊樹清指出文史與文學結合的「金門學」有了新的可能。
「二○○八金門學學術研討會」結束了第一天議程後,今天登場的有:「鄭成功家族與金門」、「『消失』在台灣歷史文化中心的金門」、「在金門與越南之間」等七篇論文發表,最後在陳其南教授引言下的「亞洲視野下的金門學」圓桌會議與談下劃下圓滿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