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古官道從歲月中喚醒文化局委託專業公司復舊規劃作業
以前在金門有一條「大路」,不是現今島上交通要道的環島北路或南路,也不是紀念胡璉將軍的伯玉路。而是於明清二朝至民國四十年代的五百年間,曾經扮演重要交通角色的一條半官方的小路,當時的官員、居民及菜販:::等行走於其中好不熱鬧,但隨著歲月流轉,國軍駐紮、聚落拓展及新式公路修築等因素而沒落於荒煙蔓草中,但曾有過的歷史記憶,仍值得今人重視與發掘。
金門縣文化局指出,古官道沿途所經過的人文資源與歷史古蹟景點豐富多元,典型人物有盧若騰、邵應魁、顏應祐、陳昌文,先人足跡有虛江嘯臥、邵應魁神道碑、古官道路亭、文台古塔.:::等,都是金門重要的文史資產。從古官道曾有的風光歲月到挑夫菜販的出入曲境,其中雖然時移勢異且滄海桑田,尤與今日其他道路更無法相比,然其歷史發展先民開發精神與足跡俱在,值得今人發思古之幽情,並加以緬懷及重視。
說起金門古官道,地方上的老一輩都有走過的足跡,它曾經被稱為「賣菜路」,它是指從金門城到官澳間一條「官路」的古道,由於當時舊金門城(在金門島西南)是明代的千戶所城(官方駐守的所在),也就是當時金門島上的軍事與經濟中心,而官澳(在金門島東北角)則是四個巡檢司城之一,是明清二朝金門前往大陸的主要渡口之一。因此官府的文書傳遞、官員的送往迎來必經此道,而有「官道」之稱。從明初到民國四十年代,有五百多年風光歲月的古官道,由於上世紀中,政府自大陸撤退,國共對戰局勢緊張,軍事需求與建設地方因素,導致古官道沒落。當時為修築公路,古官道部分路段被劃為營區駐地,民眾無法通行,再加上後來土地重劃,大部分官道已經變為耕地,致使古官道淹沒在無情的歲月中。
文化局長李錫隆表示,金門是一個有歷史的地方,一個有文化的地方,不只在於政府重視文化施政,也不只在於金門有傲視於全國的古蹟或歷史建築數量,而更在於金門有顯赫的歷史人物,這些先賢或文或武,或忠臣烈女、傳世富紳等。無論朝代世紀更迭或歲月流轉,他們的史蹟為金門留下令人感動可歌可泣的故事。身為今日金門人,這些可貴的文化基因,是我們繼往開來向前行的明燈,更應珍惜與疼愛。」
為恢復金門古官道原貌,金門縣文化局特別進行初期工程,委託專業公司規劃設計相關作業,目前已有初步成果。該計劃包含有古官道聚落形象標誌、古官道文化創意商品標誌、古官道聚落網站、古官道復原〈部分路段〉、古官道沿途景點指標設立及古官道沿途景點老地圖、賢聚鄉賢事略、盧若騰故居印製等。
文化局表示,古官道復原工程由於經費因素先進行從國立空中大學左側入口處至新橋段,沿浯江溪邊之古官道進行整地工程,而其中新橋由於年久失修且已坍方截斷,文化局已於日前完成新橋的修復,而新橋邊的路亭興建於民國廿五年,是南門里許天乞(原住山前)出資白銀十元建造,提供熙來攘往旅客歇腳棲息,風光一時,其後路亭就乏人問津,年久失修而顯得破落,將列為未來修復的重點,希望成為尋幽訪勝、運動健身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