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人談鳥事非常過癮
全台有五百五十四種鳥,全金門有二百八十種鳥;到金門看鳥,非常幸福,非常過癮!在金門,王力平曾在一個早上看過四百隻赤腹鷹。
生態作家王力平昨日為「金門國家公園97年中學生生物多樣性研習營」授課。講題為「羽翼世界」。他告訴學生,鳥與非鳥,差別在有沒有羽毛(蝙蝠不是鳥,牠是靠皮膜飛行)。有一種台灣特有種的鳥類人見人愛的,那就是印在千元大鈔上的帝雉。
鳥與人類都是脊椎動物,因此同樣有肘、臂、腕。鳥的羽毛不防水,得靠摩擦尾脂腺分泌的油脂才能防水。
鳥之所以能飛,靠的是中空的骨骼和氣囊、翅膀和羽毛,還有隆起胸骨。鳥的胸骨,比人類強壯二十倍。為了省力飛行,赤腹鷹會盤旋尋找上昇的熱氣流。
在吃的東西方面,珠頸斑鳩最愛吃高粱,但有些金門人也愛吃珠頸斑鳩,並且有「一鳩抵九鴿」的說法。
在金沙鎮后水頭,有時可以同時看到翠鳥、小白鷺、鸕鶿和魚鷹同在一池;牠們都吃魚,但卻是各取所需。翠鳥是凌空捕魚,但由於鳥喙只有五公分,只能獵取接近水面的小魚;小白鷺只能在鳥爪可以涉足的地方捕食魚類;鸕鶿可以潛水捕魚,但與翠鳥、小白鷺一樣,都是以吞食的方式吃魚,因此食物的體積都不會太大。魚鷹用爪捕魚,牠有彎勾狀的嘴,可以撕裂魚肉。
棕背伯勞可以用彎勾狀的嘴撕碎昆蟲;黑喉鴝會捕食高粱酒糟引來的 蒼蠅或昆蟲;戴勝會用十字鎬狀的嘴挖土,再把挖到蟲子甩到嘴裡。由於聽課的高中生和高職生,對於金門的生態及生物並不是很了解;王力平希望他們多認識自己的家鄉。不過,他自己也是離開家鄉後,重新回去認識自己家鄉的。
記者張建騰/綜合報導
從西元二千年之後,農業就不應該再當成黃昏產業!
台大教授楊平世示,農業的發展趨勢是「生產」、「生活」、「生態」及「尊重生命」。農業生物多樣性(Agrobiodiversity)則是生物多樣性之延伸;農業的永續發展對於生物多樣性的維持具相當正面的功能。
「生產」的農業,可以讓人享受充裕的高品質農產品;「生活」的農業,可以讓人有良好的休憩空間;「生態」的農業,可以讓大地得以喘息、復原;「尊重生命」的農業,可以永續利用農業-用來食用的畜產,即使養了要殺,也要做到尊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