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接受青年日報專訪李縣長認為國防部應將該戰役當成教材

發布日期:
記者: 陳榮昌/縣府報導。
點閱率:436

今年是八二三戰役五十週年,青年日報記者李耀杉、鄭惠鴻昨日專訪縣長李炷烽,細說從頭,回憶八二三戰役對金門的影響。李炷烽回顧這一段往事,輕嘆「不堪回首」,他感謝當時軍民同島一命,才有今天台海安定的局面。他認為國防部應將該戰役當成歷史事件、歷史教材,並列為今年思想、訓練課程重點,讓大家重新體會該戰役所彰顯的精神。

青年日報記者李耀杉、鄭惠鴻昨日前往縣府專訪縣長李炷烽,訪問重點包括:八二三戰役對金馬和平的貢獻;當年戰役期間,金門民眾具體支援作戰官兵的事蹟;八二三戰役中,全體軍民所展現的「團結」、「犧牲」精神的時代意義;兩岸逐漸趨向和緩,如何在促進金門當地發展中,維持金門的戰地特色,開創國防與民生的雙贏局面。

縣長李炷烽認為,紀念八二三戰役五十週年,主要希望藉此讓國人記取教訓,走向和平。他話題一轉,談及軍購問題,對於目前國防支出比重過高多所批評,李炷烽表示,這次颱風來襲,造成各地淹水,但各縣市卻到處喊窮,無力解決,他認為國家應多花一些錢來解決這些問題,因為眼前的生活都無法顧及了,還有餘力軍購以防衛安全嗎?

李炷烽不否認國防安全的重要,但兩岸關係已改變,而且,大陸如此強大,要與它做軍備競賽,效果有限,現在政府更應思考、著重與民生更相關的建設。

李炷烽說,國家的整體走向應調整,應由根本解決相關問題。他也以這二天衛生署在金門召開的相關醫療產業討論為例,表示金門醫療缺乏,鄉親重病須後送到台,往往必須在急診室待上好幾天,以等候床位,他建議應先改善弱勢離島的醫療設備水平,政府也應將照顧窮人列為優先,這樣才比較符合人道考量。

面對八二三戰役這一歷史事件,李炷烽希望國人可以反思、檢討現在的國防採購有沒有必要?李炷烽表示,國家倡導憂患意識有其必要,但應先照顧民眾起碼的生活,建軍與民生應該齊步走,他也對之前撤軍主張提出說明,表示如果國軍有助民生發展,能對金門整體發展有助益,大家求之不得,怎會提撤軍?但事實上,國軍仍停留在過去戰地政務時代的思維,無法充分因應地方民眾的需求,許多將領也很少有這樣的利民思想。

李炷烽也不滿意,這麼多年來,軍方只開放九宮、翟山坑道,現在勉強部分開放擎天廳,卻好像是多大的恩賜,他說,其實,在很早以前,兩岸還是緊張對峙的年代,擎天廳都還可以自由進出。

談到八二三戰役,李炷烽以「不堪回首」形容,他表示,鄉親對戰爭是相當無奈的,但是,如果不是因為戰爭,金門的命運與大陸其他島嶼是沒有差別的,也因為國軍的進駐、消費、建設,帶動金門地區的發展,這是時代的巧合,大家對軍方應該感恩,但軍方也應隨時代巨輪往前走,改變作為。

李炷烽也提起戰地政務時期,地區鄉親土地被佔用,房屋被拆,民眾船隻被徵用,這種遭遇不僅只是損失謀生工具,更可能影響其往後人生發展,因此相關賠償從寬認定是應該的,但現在政府卻斤斤計較,吝於賠償,讓鄉親失望。李炷烽認同半世紀來的戰地遺跡是金門的一大特色,他建議軍方應以資產看待這些遺跡,可以設立軍事博物館,陳列相關武器,這些都是軍方的精神價值、文化資產,除藉此保存軍中遺跡,也可讓民眾肯定軍方苦心建軍的歷史過程,他認為,軍方應有歷史感,如果對自己的歷史都不清楚,如何培養使命感?而選擇在金門設立則是最理想、最有意義的,對地方有很大幫助,對國軍形象的塑造也大有助益。

回顧八二三戰役時,李炷烽指出,當時軍民同島一命,全力抵抗,才能有今天台海安定的局面。但因時下有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八二三戰役精神,李炷烽建議國防部,配合五十周年紀念,可透過媒體、電視宣導,由新的歷史角度、新的思維,重新詮釋該戰役,但對於國防部只編列四百多萬元來舉辦這次的八二三戰役五十周年紀念活動,李炷烽認為實在不夠。他強調,應將八二三戰役當成歷史事件、歷史教材,並列為今年思想、訓練課程重點,讓大家重新體會該戰役彰顯的精神。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