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把老樹掐死維護要上一課
金門在綠化工作上的努力,成效卓著;不過,在林木維護的技術上,還應該加強教育!例如,修枝時要避免造成大傷口,植栽時不宜築水泥圈套導致妨礙生長。
對於維護技術的提昇,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所長黃裕星表示,林試所願意與金門林務所合作,針對全縣所有負責執行林木維護的人員,開辦講習。
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所長黃裕星、農委會森林經營組組長邱志明及林試所的團隊,昨天在斗門古樹區、金門原生植物園等處進行勘察,為金門林業及珍貴老樹的維護管理,提供意見。
陪同的人員包括金門林務所所長葉媚媚、課長馬來發、技佐時祖智、鐘立偉等。農委會林試所的團隊還包括:吳孟鈴(組長)、林振榮(副研究員)、董景生(助理研究員)、莊鈴木(助理研究員)。
金門有許多珍貴的老樹是黃連木。黃連木又稱爛心木,老樹常見爛心的情形,但真的是非得爛心不可嗎?非也!邱志明表示,其實,只要修枝得宜、得法,儘量減少人為的侵害,黃連木還是可以保持「實心」,一直到老!
樹木如何修剪是一門學問,要能掌握方法,才可以讓樹木不會因為修剪而遭到侵害。據邱志明所述,直徑已經超過十公分的枝幹是不宜進行修剪的,因為容易造成細菌或真菌感染;通常直徑五公分以下的枝幹,才比較適合修剪;因此,要修剪樹木,要事先規劃,在枝細時,就開始進行,以免因為修剪造成大傷口,對樹木造成大傷害。
邱志明表示,黃連木是可以活很久的樹木,但因為修枝不良,受到細菌感染,才會出現爛心的情形,並不是天生就要爛心。只要好好維護,黃連木到老還是可以維持實心。
對於斗門古樹區的一株黃連木,他建議加設木樁圍,避免人為干擾,讓老樹藉由自體的生命力復甦;由於感染褐根病的情況並不明顯,砍掉就可惜了,建議還是應該保留。
此外,金門很多村莊的風水樹,或許多景點的地標樹,經常被用水泥圍成圈套,導致排水不良,根系腐爛,最後往往因為生長環境不良,造成體弱多病,無法長存;因此,去掉有害於植物的水泥圈套,也是黃裕星提醒金門林業人員應該注意的。
黃裕星表示,此次金門之行,看了金門各處的植栽後,他認為樹基圍築水泥圈套和修枝不夠正確都是現況可見的通病,需要再教育。
黃裕星的金門之行,動機是源於金門民俗村的百年刺桐倒折。前天,他到現地會勘後,發現只有靠近「大夫第」的刺桐還有救活的希望,其它兩株都是岌岌可危。
民俗文化村內原有五株百年刺桐,有一株已移植中山林(因為颱風),餘下四株。不過,今年五月十九日的清晨,位在山后七十七號民宅前的刺桐,因為基部腐朽而斷裂,引發各界的嘆息-包括林業界,也包括文史工作者,甚至美術家。
五去其二之後,民俗村原本還有三株刺桐,但經過林試所先遣人員的勘查處理,及黃裕星等人的複查後,都認為只有大夫第旁的刺桐還有存活的希望。不過,林試所還會再派人利用精密的儀器,對腐朽的狀況,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
對於大夫第旁的刺桐,林試所森林保護組的研究員傅春旭曾經於今年六月六日指導林務所施以樹木外科手術,如今看起來仍有救活的機會;黃裕星前日會勘後,建議移除刺桐根部上的石桌石椅組,再於外圍設置不會影響排水的木樁圍籬,避免人為干擾;還可以施加尿素並灌水;周圍則可適度翻耕。
對於其它兩株刺桐,由於存活的機會渺茫,移除後,黃裕星建議用花草取代原來的位置。
民俗村刺桐瀕死,傅春旭研判禍首在鐮刀菌;黃裕星則認為,也可能是刺桐釉小蜂先破壞刺桐的光合作用,才導致其它細菌入侵;不過,歸根究柢,修剪樹木的方式,是樹木維護上的一大通病,應該藉由教育講習改善;此外,水泥圈套的移除,則是另一個應該更張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