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益號帳冊成研究華商史顯學

泰益號帳冊成研究華商史顯學
旅日金門商人陳發興(又名陳國樑)家族的「泰益號」,為世人留下了上萬件賬本、簿冊、文書,支持了許多博士論文的完成,儼然成了一門「泰益號」。泰益號幾十年的經商日誌,是十九世紀後半到二十世紀前期,華商貿易史的縮影。
藉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與金門縣政府、交通旅遊局及金門縣文化局合辦「金門文化與觀光研習營」的機會,國史館館長林滿紅昨天到新頭陳家舊宅參觀。泰益號的根源,就在新頭陳家。
目前,新頭四十號、四十一號、五十號、五十一號等民宅可能與泰益號有關,但除了四十二號民宅,並不是每家都知道有這段歷史。
「金門文化與觀光研習營」的學員背景以教育界、旅遊業、文史工作者為主。課程涵蓋金門傳統建築、民間禁忌、戰地政務、海外移民及僑鄉文化、金門的拓墾、史前時代的文化及風土民情,並安排自然生態、人文史蹟勘考及戰史館和戰地設施觀摩。其中,對「泰益號」等金門海外商號的介紹,可以讓參加者認識金門華僑在海外的影響力。
據臺灣文獻館所提供的說明,新頭陳家的先輩曾於一八六零年左右,與同鄉數人到日本的長崎發展,合資開設了泰昌號,經營土產。
一九零一年,陳家獨資設立泰益號,經過第二代陳世望、陳世科的拓展,使泰益號更加興盛,加上積極參與長崎的各項公益事業,受人敬重,成為長崎僑界領袖。
過去一段時間,人們對陳家泰益號的印象模糊,直到一九八二年,陳家將多達萬件以上的帳冊、文書資料,捐贈長崎市立博物館後,泰益號才逐漸受到重視。除了日本學者成立泰益號文書研究班,進行解讀及研究之外,十餘年來,日本、中國、台灣的學術界,都不斷有學者提出論文及出版專書。
泰益號留下來的的史料,已由中研院社科所與長崎市立博物館合作複製,印製為五十五大冊。該商號與台灣各地的商業往來密切,貿易對象包括台北、台南、基隆、高雄、澎湖……等。資料豐富,可以從中了解金門人如何在海外奮鬥,建立雄厚的商業勢力,也是了解同業、同鄉組織運作的史料。
根據《金門縣志》等文獻的記載,旅日金門邑僑都是從事商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末先僑陳發興(陳國樑)的泰昌貿易行,是華僑首富,其子陳世望繼志經營泰益洋行,陳世科則分號於神戶─第二代的經商規模比第一代更大。
根據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辛德蘭(曾參加泰益號文書研究班)的研究整理,陳發興(1840-1908)是金門新頭鄉人,原本與同鄉於一八六零年在長崎合資開設泰昌號,從事東亞地區的土特產、雜貨貿易,歷經二、三十年的努力,建立了廣大的商業貿易網絡,也累積了豐富的經營利益,於是在一九零一年獨資設立泰益號。陳發興的長男陳世望(1869-1940)、養子陳世科(1875-1952)為人厚道,精通商務,不僅繼承父志,擴展家業,更因心繫祖國,熱心救助同鄉,熱衷參與公益活動,成為長崎僑界的領袖。
歷史學者李仕德(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副教授)曾在論文中指出:泰益號文書保留了近百年的商業簿記和文件,亞洲類似泰益號型態的華商為數不少,唯獨泰益號保留的文書時間長度夠,內容又相當豐富,成為研究十九世紀後半到二十世紀前期華商貿易史的珍貴史料。泰益號經營的海產商圈遍及東亞和東南亞,在一九四五年代之前,日本與臺灣的的海產和中藥材貿易,泰益號可能位居第一把交椅。
此外,在一篇〈長崎華蹤〉(作者劉穎)的文章裡,也有著如下的描述:說起商館洋行那一段歷史,不得不提到「泰益號」商社。一八六一年,七名福建同鄉出資設立了商社「泰昌號」,專向中國輸出海產品,從中國、香港輸入棉花、砂糖、豆類。
泰昌號的號主在第二代改名為「泰益號」;陳世望青出於藍,曾建立福建會館,擔任長崎中華商協務總會會長……。他屢次向日本、中國政府捐款,並獲得表彰,成為日本海員掖濟會終身會員,獲得清朝政府封給官銜,還當選中華民國長崎地區的福建省諮議員……。
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泰益號支撐到一九四零年才中止事業,後人則流落他方。在二次大戰結束時,投在長崎的原子彈,並沒有將泰益號的木造小樓和磚築倉庫摧毀;後來,陳家子孫回到長崎,清理出賬冊等文件,並全數捐贈給了長崎市立博物院。這些資料數量既龐大又完整,幾十年綿延不輟,被視為舉世稀罕之物,研究者趨之若鶩,簡直成了「泰益號」學。
泰益號陳家的本源,就在金門新頭─這也是金門之光。對於這樣的華僑史蹟探源,國史館館長林滿紅非常重視。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則表示:藉由僑鄉文化及金門在海外商號的介紹,對金門歷史文化及觀光的推廣,將會有加乘效果。